甄眉舒
摘 要 弘扬优良家风,有助于涵养青少年的节俭美德。分析田家炳先生节粮家风可知,他厉行节约的价值原点源于家庭教诲、父亲所教的《朱子家训》的影响,以及对俭朴生活方式的追求。在节俭教育中,可以通过激发家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青少年在节俭的家风熏染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传承中将节俭意识深植于心,在节俭习惯的养成中形成道德自觉,从而在克己省身的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教育;优良家风;节俭;田家炳;朱子家训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8-00-05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培养青少年的节俭品德,不仅需要学校努力,家庭更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现实要求,也是涵养青少年节俭品德的有效路径。加强节粮工作,“从每个家庭抓起”[2]。
在以家风建设来培养节俭品德的实践中,我国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的节粮范例可供借鉴及研究。他一生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将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所积累的财富几乎全部用于教育慈善事业。分析田先生节约食物的事例,并对其节俭品德的形成进行价值溯源,有助于将其中的规律及启示运用于青少年节俭教育的现实操作中。
一、田先生节粮家风的实践表达
田先生富而不奢,处处节约,特别是在节粮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的言传身教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传承和教育价值。
(一)取餐适量,食必光盘
田先生吃饭必光盘。人们观察到,“不论在哪里就餐,他的碗里、碟里从不剩下一粒饭、一片菜” “喜欢用自助餐,自己端盘子取菜。每次用餐,必定吃多少取多少” “即便是红薯,也剥吃到只剩下外表那层皮。有时遇到过辣过咸之物,他也决不扔下,而是给身旁的儿子吃掉” “吃晚饭时,田先生要了一杯白开水。就餐结束时,他竟然把没有喝完的半杯水带回了房间”。
有人曾记述一次用餐场景:大家为田先生夹菜太多,发现他很难吃得下了,便都劝他“吃不下就算了,剩着”,但他却风趣地说:“毛泽东先生说过,浪费是犯罪,我可不能犯罪啊!”稍事休息后又吃起来。他在家乡广东大埔县的乡亲也说,田先生回乡时和他们一起用餐,不断劝说大家少点菜,要求“吃饱不浪费”,饭后又劝说人们打包,使当地逐渐兴起了打包的风气。
在田先生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下,子女们回忆:“直到今天,有个特别的习惯我们都不能打破,就是要把盘中所有食物吃干净”。四女淑玲说:“父亲体恤农夫劳动的成果,常教导我们不应该有‘嫌三嫌四和浪费食物的不良习惯。”四子荣先说自己在父亲的影响下,“非要把桌上的饭菜扫个清光不罢休”。适量用餐、不可浪费是田先生毫不动摇的原则,他也以此影响着子女和身边的人。
(二)饮食自律,简单健康
淑玲解释了父亲对“健康”的看法:“他认为健康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责任:年少时是对父母的责任,免他们唯其疾之忧;成长后是对妻儿、对社会的责任,不但不要成为别人的负累,更须把身体弄好,积极投身工作,贡献社会。”因而,“父亲每早定时吃简单而营养丰富的早餐及做适量运动,非常自律,风雨不改”。
怎样饮食谓之健康?首先,不可偏食。田先生自称“喉咙如石壁,牙齿如磨石”,没有什么食物不能入口,要均衡摄入不同食物。其二,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田先生用餐“既定时且节制,胃口虽佳却不馋嘴,从不暴吃纵饮,亦不刁嘴挑吃,对食物的唯一要求便是营养”。田先生不讲究食物的“档次”,子女发现“两碟青菜豆腐,都要比满桌子的百味珍馐叫他惬意。人家都爱较易入口较滑嫩的饭菜,他却偏要挑高纤维的粗菜及红米”。
田先生很少外出用餐,因为“每道菜分量也太大,肉类太多,往往大半因吃不下要废弃,而我不敢浪费,凡是端到面前的东西都会吃完,而吃下去的分量都比平时需要的超出很多,实在不合养生之道”。对他来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三)心怀德量,礼仪有度
田先生不仅在家中节俭饮食,参加公务宴请活动也要求俭素行事,避免铺张,“与其奢也,宁俭”。
田先生请他人吃饭便是如此,甚至显得有些“小气”。一位校长回忆道:自己曾陪同市政府领导拜访田先生,随后田先生邀请他们吃一顿“便饭”。没想到田先生果然把他们带到一家大众化的普通餐厅,径自找到一张大堂之桌招呼大家入座,而且点的都是家常饭菜,不禁令人暗暗惊讶:“一个亿万富翁,竟然随便到这种程度!”
田先生吃“公家”的饭也是如此“随便”。接待过他的人都知道,“先生就餐前,总要提醒接待人员,不要铺张浪费,希望做到节俭再节俭” “在宴会上从不饮酒,每次都反复嘱咐我们,千万不要上山珍海味,几个素菜就可以”。有人“吐槽”说:“接待他是高难度的挑战,因他不喜欢浪费,点菜既不能奢侈,还要适量。”
有人曾记述:一次与当地政府领导用餐时,田先生语重心长地劝说:“你们公务缠身,用不着陪我,你们会有许多事等着要办,还是去办你们的事好。”上菜时,他前后三次招呼 “不要再上菜了,菜够吃就行了,多了就浪费了”。大家原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不一会菜又来了,田先生却有些生气,“再上菜,我也不吃了”。人们这才明白他要求节俭的坚决态度。他到访学校时也替对方精打细算:“校内的饭菜绝不比外面的星级高档宾馆差,但价钱方面就可以节省很多”,所以常常婉拒校方好意,坚持要在普通的校内食堂用餐。
对很多人来说,宴客要讲排场、讲面子:在高档饭店吃昂贵的美味佳肴,有重要人士前簇后拥地陪同,方能体现出待人礼数的热情周到。但田先生却认为,“肉菜饭果一次送上,每客一盘,各人自理,不须请箸让箸,轻松愉快,宾主尽欢”,这才是值得提倡的招待方式。禮仪固然重要,但田先生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必计较餐桌上的浮费之事。
二、田先生节粮家风的价值溯源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代社会,饮食往往被视为一种消费符号,象征着人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等。田先生可以选择奢华生活,即使餐餐都是玉盘珍馐,似乎也寻常,而他却始终轻简饮食、厉行节约,周围人评价他“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其中原因可从田先生的家教家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俭朴生活方式的追求三方面加以溯源。
(一)家庭教导,循循善诱
田先生是客家人,深受“勤俭诚朴”的客家文化影响:“当时我家虽属颇有经济基础的小康之家,但先父母仍是勤俭持家,平日生活俭朴清淡。”父亲的教诲,令他受用终身。
田先生年幼时,父亲便教他背诵客家祖先艰苦创业的诗词,并讲述客家人南迁的悲壮历史。客家祖先在各地开基创业时艰苦奋斗的事迹,使他从小就认识到,“没有任何人不经长期的勤俭诚朴而能获得成功”。
田先生小时也偏食,不喜吃苦瓜。父亲便带他看母亲种菜、择菜、洗菜的辛劳,告诉他母亲下田种苦瓜的经过,耐心教导他吃苦瓜对健康的好处,以及偏食会令母亲思量儿子少吃一样菜而感不安。田先生感受到父母劳作的不易,决定不再挑食。
田先生认为,这种严慈并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比任何打骂都更能起到教育作用:“父亲的言辞诚恳、坦白,具爱心、讲道理,本来是责怪我做错了的教训,因为他的分析合理,用词婉转,使我百分百乐意接受,而且感悟很深,自然不会有任何抗拒。”他也以这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常告诉他们农夫下田耕种粮食的艰辛,教导他们吃不同蔬菜对健康的好处,和颜悦色地督促挑食的子女“完工”,令其学会节粮。
田先生的身教甚于言传:“我因工作关系与儿女们细谈的时间不多,但在身教方面却一点都不敢放松,为着长期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他日积月累的榜样示范,也成为子女节粮的行为准则,“正是父亲极度自律,将自己的原则都付诸实践,我们自然遵从他的教导”,这样便形成了田家人餐桌上“光盘”的家规。
(二)《朱子家训》,终生奉行
《朱子家训》(又称《朱柏庐治家格言》)是父亲为田先生选的生活德育教材。《朱子家训》被誉为“治家之经”,蕴含着丰富的修身齐家之道。在父亲教导下,田先生自小熟读并践行《朱子家训》:“先父每天教两句,待我背熟体会后,再教两句,不但要我牢记,且要我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朱子家训》深入阐释了节俭美德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在思想上要树立节约意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作风上要保持朴素,“自奉必须俭约” “居身务期质朴”;在行动上要处处落实简约质朴的追求,如“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等。
田先生评价《朱子家训》是“字字珠玑”,视之为座右铭,每日诵读并以实际行动做出了生动诠释。他直到九十多岁仍能将《朱子家训》倒背如流,常向家人讲述他的得益,并特别推崇其中的节俭思想。他的儿媳说:“爸爸的训诲,也成为了我们的提醒。一粥一饭,来处不易,一纸一墨,都是财富,不能浪费,不能虚掷,凡事感恩,凡事分享。”他的孙子说:“以前爷爷常与我交流他喜欢的《朱子家训》,小时的我很难理解当中的智慧,但后期我渐渐体会到爷爷一直教导我的心意。我尤其记得‘一粥一饭这句。虽然爷爷有条件去享受,但他能实践《朱子家训》选择平淡生活,实在非常难得!”
(三)俭朴生活,愉悦身心
节粮之举也因田先生主动追求而形成的俭朴生活方式。他认为:“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每日日常所需,全是靠劳动者的提供,故自己除了应尽力多做好事以回馈社会之外,更应珍惜一切物资,不应浪费。”他常感慨朝不保夕的貧苦大众的艰辛,觉得自己比很多人幸福得多,稍多用了钱就会感到不安,因而“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一点都不能浪费”。
对于“俭朴”,田先生的理解是,“俭是指珍惜物资,不随便浪费,不过分追求享受,事事都按自己力所能及地去做,量入为出。朴的深层意义是务实与节俭兼具”,因而“反对过分追求享受,为着面子而过分消费”。
俭朴的生活令田先生身心愉悦:“布衣粗食,别人看来是刻薄自己,但我觉得非常满足。我在生活上知足常乐,不追求名牌,不跟人攀比,凡事都求心安理得,毫不觉得亏待了自己。”田先生将钱用在自己身上很“吝啬”,捐资助学时则“一掷千金”。俭朴的生活令他能实现自己培德育才的人生理想:“我可以看到一幢幢壮观的教学大楼,听到万千学子郎朗的读书声。我觉得我的钱用在了最有用的地方,比我自己拥有更具意义。”
三、田先生节粮家风的教育启示
习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3]田先生的节粮家风充分展现了育人力量。在节俭教育中,可以通过激发家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青少年在节俭的家风熏染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传承中将节俭意识深植于心,在节俭习惯的养成中形成道德自觉,从而在克己省身的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建设节俭家风,加强节俭教育的感染力
田先生深受勤俭治家的家风影响,铭记父亲的教诲并严格地自律、践行,还用父亲的节粮理念及自身的躬行示范影响下一代,使不慕奢华、节俭素朴成为家庭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并持续地传承下去。这启示我们,首先家长要在主观意识上高度重视家风建设,认识到节俭家风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优良的家风家训所承载的高尚品行、文明举止、道德操守,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起到正向引导作用,是规范青少年行为的无形力量。但是,青少年的节俭意识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内化为习惯并形成能力,而家庭为节俭品德提供了理想的实践情境,能帮助青少年将节俭知识融入生活中,是塑造青少年消费习惯和节俭观念的重要场域。在节俭教育中,家长需要承担教育主体的责任,带动整个家庭、家族形成尚俭抑奢的优良家风,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熏陶及价值引领。
第二,要优化节俭教育的方式方法,特别注重言传身教。传统的家庭礼教难免会给青少年留下权威、强制、命令、服从等刻板印象,其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节俭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而是久久为功,因而要摒弃道德说教、命令式教导和强迫式要求,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耐心引导,特别需要家长身体力行,为青少年树立知行结合的模仿榜样。
家长的言行有不令而行之效,家长的榜样垂范作用润物无声。受物欲至上风气的影响,一些年轻家长以炫耀性消费方式缓解内心的焦虑,无意中使孩子接受到“名牌教育”。家长需要克服自身的物质主义倾向,躬行节俭,向子女展示如何持家有道,激发子女主动的模仿行为,帮助子女从节约粮食入手养成节俭习惯,从而使节俭成为他们的道德基因,使他们加深对勤俭家风的道德认知,并成为节俭风尚的践行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二)诉诸传统文化,提升节俭教育的说服力
田先生在父亲教导下学习并奉行《朱子家训》,他又以此来教育子孙,使《朱子家训》成为全家人的道德标尺,其家庭成员都熟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要求,达成了对节俭美德的一致认同并共同践行。我国古代的家训格言、家教经典浩如烟海,为家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令青少年的节俭教育更加有据可依。
《朱子家训》包含了系统的节俭和生活德育思想,令青少年可从生活中感知到如何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做到节用尚俭。这类传统蒙学文字浅显易懂,读来简短明快,易于记诵,符合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及理解能力,有助于他们内化其中的道理;其内容贴近生活,具有明确指向性,可操作性强,便于家长教导子女付诸行动。教育实践中,可对其它优秀的家风家训、典章文物、民间故事、文化习俗等善加利用,为青少年节俭品德的形成提供丰富的道德滋养。
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节俭有关的典范古训作为家风的载体,既能令节俭家风得到更加直接、显性的表现,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赋予新时代家庭德育浓厚的文化韵味;也能增加家庭节俭教育的说服力,使青少年充分感受到传统美德的价值及其在当下的意义,慰问电,在文化浸润中加以体悟和运用。
(三)促进道德自觉,增进节俭教育的穿透力
田先生节约粮食等生活资源,更主动追求朴实淡泊的生活方式:他深刻理解“俭朴”内涵,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并将这种价值取向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将节约所得贡献社会。节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习惯养成促进青少年的道德自觉,让节俭从工具性的需求变为本体性的需要,将外在约束转化为个人自觉自愿的选择,从而获得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达到这一目标,第一,要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會责任感,激发其对节约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家长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节俭于社会发展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下,粮食安全关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应从小培养爱粮、节粮的思想意识。帮助他们理解节俭于个人发展的意义,“养心莫善于寡欲”,令青少年生发出崇俭戒奢的道德需要,培养个人的自制力和意志力,形成崇尚节俭的价值观和理性节制的生活态度。
第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节俭不是刻意降低生活标准,而是在自身经济条件基础上追求合理健康的消费。可以促进青少年反思“穷大方” “穷讲究” “吃回本” “讲排场”等不良风气和陈旧习俗;反思如何重构与时俱进的待客之道和餐饮文明的内涵;反思超前消费、贷款消费、面子消费的利弊,建立具有时代性的消费观念。
第三,充分发挥青少年的能动作用。青少年认同了节约观念、产生了道德意识之后,往往比成年人更具备厉行节俭的决心及创意。可以鼓励青少年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与家长共同行动,和家长相互唤醒、督促,令其在自律的道德行为中体验道德幸福感,进而构建自我的道德生活。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82-283.
[2]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6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朱子家训家风 多肉作文大王·低年级(2020年12期)2020-12-31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家风伴我成长创新作文(1-2年级)(2018年6期)2018-01-22爱情只是饭后甜品意林原创版(2017年10期)2017-11-02家训伴我成长小学生作文·小学低年级适用(2016年4期)2017-01-16百家姓看“家风”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6年12期)2017-01-09家风">百家姓看;上一篇:“四史教育”策略初探
下一篇:用教育点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