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1 大学生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摘要:基于协同论的一般框架,本文通过对宪法与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的历史沿革、宪法与意识形态的本质探寻、宪法与意识形态的特征描述等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在诸多层面的协同样态,找寻大学生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整体优化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宪法教育;意识形态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意识形态逐渐成熟,培养他们的宪法意识是刻不容缓的。笔者通过协同论的引入与应用,找到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可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一、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概述 (一)宪法教育概述 1.法的本质马克思基于前人的理论,批判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理性主义法律观,同时指出了他们倡导的人权、平等、自由、法治观念的局限性。其认为,法律的本质是多层次的结合体,初级本质、二级本质和最终本质都是法的多层次结合体的具体体现。根据社会契约论,人类放弃了在自然状态下的全部权利或部分权利,把它们交给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形成了主权。这个主权来自每个人的同意,整个过程被称之为缔结契约,逐渐演变成人类主动把权力统一交给统治阶级,由统治阶级统一行使权力来维护集体的利益。法的本质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反映了社会的客观需要。2.宪法的来

  2 源和发展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是英国的不成文宪法,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法律文件,构成了英国宪法,确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内阁制。之后,美国在 1787年颁布的《联邦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开创了一个成文宪法的时代。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1908 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上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组成。1945 年是宪法史的重要转折点。1945 年是二战胜利的一年。这一年,司法权利有了新的发展趋势,逐渐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并立。世界各国开始了制宪浪潮。各国开始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并扩张司法权力。宪法全球化基本上以司法机关为中心,宪法法理学主要以判例为指导,开创了新兴宪法模式。1949 年,中国通过了《共同纲领》,将它作为临时宪法,对处于百废待兴中的中国起到了指导作用。1982 年 12 月 4 日,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我国的现行宪法。为纪念这一天,我国将每年的 12 月 4 日定为我国的“宪法日”。之后,我国分别在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和 2018 年五次修改宪法,体现了宪法之重。3.大学生宪法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我国已步入法治社会的新时代。因此,正确的大学生宪法教育是提高全社会宪法意识教育的关键[1],对推进国家依法治国也有进步意义。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宪法教育的目的在于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让他们强化自己的社会主体意识,清楚地认识社会发展的政治格局[2],并积极投身社会建设,担负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

 (二)意识形态教育概述

  3 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给予大学生精神指引的作用。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发展。而网络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自媒体层出不穷。抖音、快手、微博、微信、QQ 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3],使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人们发表言论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而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给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精神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高校给予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政治性和理论性的。而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冲击,思想意识独立性更强。因此,高校肩上思想教育的责任也就更重了。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4]。思想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神和思想层面。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应搭建有效的宣传平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生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 (一)宪法教育方面 1.大学生对宪法知识了解甚少对法学生而言,他们只能通过教材《宪法学》及其课堂教学获取宪法的相关知识。而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高校目前大多没有开设专门课程。他们只能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了解宪法,造成其宪法知识不够系统,缺乏专业性与连贯性。大学生能够汲取的宪法知识是非常少的,导致他们的宪法意识非常薄弱。2.宪法理论与实践脱节

  4 大学生都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学习宪法知识的[5]。对宪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大多数学生是感受不到的。高校关于宪法的实践活动较少。现实生活中有关宪法的实践活动少,理论知识又不足,是无法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宪法的。再加上宪法知识相对枯燥,相对于其他有趣的知识,学生就更缺乏兴趣了。

 (二)意识形态教育方面 1.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认识不足我国采取应试教育。大学生基本都只注重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对精神知识的汲取。大部分高校教师又只关注课堂效率,极少为学生讲解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知识。这就导致大学生大都轻视意识形态教育,甚至有些大学生根本不了解意识形态教育[6]。网络、自媒体的流行,让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基本都是 QQ、微信、抖音或“吃鸡”“王者”等娱乐项目,注重个人精神、意识提升的人少之又少,意识形态教育便自然而然地被忽视了。2.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冲击由于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不断受到新思想、新现象、新文化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受到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少西方思想。尤其是近几年来,西方思想在大学生中影响越来越大,一些不好的思想出现了。例如,部分大学生把西方的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要重,认为不知道西方节日,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加强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解。

 三、大学生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改变高校教育模式

  5 高校目前基本上都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即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缺少师生互动,会让学生感到不自由、被禁锢,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时下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单一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在课上平等地交流。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更积极、主动地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二)举办宣传活动 大学生的在校时间较长,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可以在课余期间举办一些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主流思想内核,让意识形态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有做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宪法教育才能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高校举办的宪法宣传活动也才能更高效地开展。

 (三)建立新体系 网络新媒体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依靠新媒体已经是高校开展宪法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对主流媒体的延伸,创办一些新体系、新平台,如高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宪法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四)加强实践活动教育 宪法教育是一种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真实感受的思想教育。宪法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高校可以让学生参加宪法普法实践活动,或旁听涉及宪法的案件,将宪法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教育为何在我国如此重要。此外,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化于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

  6 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矫正不良思想,获取更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内涵融于一体,与实践相结合,是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捷径。

 (五)以协同论为指导,让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 教育的各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价值追求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的意识冲突。我们要围绕共同的目标,将宪法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组合起来,系统、全面地改善大学生的意识系统,调整和控制不同元素,将单一要素、同一要素组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协同系统,让他们的理念和追求符合宪法原则,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真正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束语 基于协同论的框架,要将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协同起来,我们就要先从内容上深化理念,多做宣传,加强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在这方面,高校要多出力,要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还要有更有层次的课堂内容,不局限于书本,将主流思想慢慢渗入学生脑海,并强调宪法的重要性,两者协同,相互配合、相互平衡,不囫囵吞枣,循序渐进,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只有更加重视宪法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才能达到“1+1>2”的效果。此外,宪法教育不能脱离实践,不应局限于书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了解宪法,更热爱宪法。因此,高校应多举办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头脑中的宪法知识和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内化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7 [1]吴维维,蒋涛.大学生宪法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2):99. [2]刘政宁.新时代大学生宪法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6):109-110. [3]宋蔷薇,朱延君.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几点思考[J].广西学报,2019(1):74-75. [4]吴彤,杜雨函,韩福东.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109-110. [5]杨静,赵丹.探析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路径[J].山西青年,2019(12):135-136. [6]刘晗.宪法的全球化:历史起源、当代潮流与理论反思[J].中国法学,2015(2):109. 作者:金志玉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