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晨 王建伟 解婉荣
摘要:疫情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和签署合同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本文通过论述企业受疫情影响可能面临的履行、变更和新签订等情形,对可能发生的合同风险进行提示,并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疫情;企业;合同;法律风险
本文通过论述企业受疫情影响可能面临的履行、变更和新签订等情形,对可能发生的合同风险进行提示,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疫情发生前签订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一)因疫情影响,需要中止、变更履行合同的
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26条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遇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更,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解除。这是关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情势变更时的法律规定。所谓“情势”,是指客观情况,具体泛指一切与合同有关的客观事实,如战争、经济危机、政策调整等。所谓“变更”,则指“合同赖以成立的环境或基础发生异常之变动”。情势变更原则实际上就是借助法院来变更合同的内容或者解除合同,以此来平衡由于社会的异常变动所引起的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失衡,实质上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由双方当事人来分担由于异常损害所造成的风险,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
对于疫情是否构成“情势变更”,法律并无统一规定,以往案例具有特殊性,不一定能够普遍适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公平原则为宗旨,如因疫情影响,继续履行合同将出现损失、负面影响,双方可以协商中止、变更条款,达成补充协议。
(二)疫情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需要解除合同的
对于疫情开始前已经签订的合同,因疫情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且疫情结束后再履行已无意义,可以主张合同解除或部分解除。但能否依据“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主张解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分析疫情是否必然造成了该合同不能履行或目的不能实现的事实,考量主张解除合同的一方自身是否存在过错等等。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持谨慎和审慎态度,切不可一刀切,拿疫情作为一切合同解除的尚方宝剑。若合同能够部分履行的,当事人也可要求部分履行该合同,但继续履行导致显示公平的除外。
(三)疫情导致合同迟延履行,但可以继续履行
企業订立的销售、采购合同的期限存在与疫情期间重合的现象。在此情形下,因疫情防控采取的各项措施,如假期延长、复工时间推迟、员工隔离、交通管制等因素可能会造成一段时间内相对方暂时无法履行合同。然而,这种无法履行可能只是暂时的,在一段时间后或疫情结束后,无法履行的障碍消除,此时当事人仍可继续履行原先订立的合同但可能会出现如延迟交货、延迟付款等。这类合同可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处理意见并签订补充协议。
(四)解除、变更需要符合程序性规定
依据法律法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一方当事人应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及时以书面方式通知对方解除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解除。收到解除的一方如果对合同的解除有异议,在原合同没有对解除合同异议期有约定的前提下,可在解除合同通知到达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合同的效力。
当事人因疫情影响不能按时履行合同,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主张解除合同时,负有通知义务和证据提供义务,即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证明包含有关政府部门因控制疫情而发布的行政措施或行政命令、第三方机构出具的不可抗力证明、如涉及债务人为“新型肺炎”患者或者疑似病例被隔离观察的,应提供住院证明、诊断证明、出院证明及被隔离观察的相关证明等)。同时,负有避免损失扩大的义务,即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
因此,受疫情影响企业以对方延迟履行或发生不可抗力等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主张解除合同时,要严格依据上述法律要求,认真履行相应的通知义务、证据义务和防止损失扩大义务。
(五)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
合同履行中,诉讼时效问题亦需关注。依据法律规定,非因法定事由不会发生诉讼时效中止,延长的春节假期依然可以计算在诉讼时效内,考虑到法律未明确规定疫情为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加之企业主张认定难度较高,如企业此时不向相对方主张权利,那么不会发生诉讼时效中断,可能导致诉讼时效届满,影响企业实现权利。故为减少不必要风险,确保企业权利得以实现,建议企业采取谨慎态度,积极采取措施,对于诉讼时效临近届满的,应尽快以函件、邮件送达方式主张权利,或通过网上立案等方式发起诉讼程序中断。
二、疫情期间订立合同的风险提示和建议
(一)疫情期间合同订立要做好前期准备
疫情期间订立合同,要着重关注与合同内容相关的临时性政策文件和行政监管措施。为确保合同顺利履行,合同签约部门和单位要在交易前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行政审批、备案、许可事项,对合作相对方的履约能力进行研判,必要时做好尽职调查。
(二)合同订立建议采取邮寄方式签订书面合同
尽管依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采用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订立合同,但是实践中书面合同最为稳妥。疫情期间,可能有的单位会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订立的合同,但存在一定风险。故为防止合同发生纠纷,建议签订合同以签订书面合同为最优,疫情期间企业间订立合同可通过邮寄方式签约。不得不采用其他方式的,建议在合同中载明签订背景、载明特定邮箱和传真号码,履行中注意留存交易往来的证据资料,在疫情影响降低时,尽快更换为加盖公章的合同文本。
(三)做好预判和履行跟踪
新订立合同需充分考虑和预判各项影响合同期限、合同效果的因素,并在合同中明确相关处理方式。要盯紧相关政策的变化,因疫情防控命令对合同履行产生影响的,要及时与对方沟通,反应迅速、及时止损。
(四)加强与相对方的沟通
企业应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应对正在履行过程中的合同进行全面梳理,审慎评估,及时与合同相对方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能力,跟踪履行情况,并根据每个合同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下一步的措施。若发现诉讼时效临近届满的要抓紧采取措施。同时注意证据保存,严格依法合规,规避合同风险。
(五)珍惜交易机会
越是疫情严峻的形势下,合同订立越是要充分准备,珍惜交易机会。企业签署协议前需要辨识风险,要深入分析相关因素及其影响,依据自身风险偏好和承受度选择规避、接受、减少或分担等应对策略。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时,要在疫情防控前提下考虑成本效益,立足疫情实际和企业管理资源实际,对潜在的发展机遇与相关的风险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合同具体条款内容。同时需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提高紧急合同风险的处理能力,尽量避免未辨识风险的冲击,保障企业良性发展。
(六)关注国际国内信息和政策,增强风险敏锐性
各单位要高度关注国际和国内信息和政策,做好新政策的研究。及时收集、关注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密切相关的疫情信息以及相关的战略、财务、市场、运营等方面的内外部信息。尤其是各类的临时性文件和政策要求,利用好政策红利,解决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的矛盾,降低疫情给合同履行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晓晖,陈后胜,朱江.对合同与合同法的认识[J].法制博览,2013,(7):131-132.
[2]黄芬韦.浅谈建设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J].中国房地产业,2017,(26):119.
作者简介:
张晓晨(1984-02-),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硕士研究生,执业公司律师,从事法律事务工作。
猜你喜欢合同法律风险疫情疫情中的“梦境”中国慈善家(2021年3期)2021-09-12疫情中的我快乐作文(1.2年级)(2020年8期)2020-09-10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南方周末(2020-07-16)2020-07-16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研究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2期)2017-02-20专利信托融资中的法律与道德风险分析及规避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国际工程与法律风险关系研究商(2016年35期)2016-11-24合同与纳税科技经济市场(2016年1期)2016-02-02论企业合同管理及其法律风险的防范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年6期)2015-06-25浅析企业物资采购合同法律风险管控企业导报(2015年5期)2015-04-10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