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特立的劳动教育思想缘起于其对阶级社会的反思、勤工俭学的教育经历以及对近代革命的回应。其以教育与生产相联系为内涵,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为目的,以劳心与劳力结合、生产与学习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原则。这一劳动教育思想还渗透在课程教授、教材编写、学校办学等实践活动中,并取得了显著实效。徐特立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徐特立;劳动教育;思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2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05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当下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劳动教育被弱化等现象,梳理徐特立的劳动教育思想,不仅对完善我国劳动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对改善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缘起:“劳动教育”的创生历程
中国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一生跨越了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个时代,被誉为“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2]。他始终“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3],勤于实践,勇于奋斗,把知识“和工农相结合”“和生产相结合”[4],形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学说。他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与中国革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是我党早期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徐特立的劳动教育思想与他对中国阶级社会的反思有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映了中国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甚至对立的沉疴。受此影响,中国读书人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惯劳作,不肯吃苦的不良风气。到了近代,许多中学毕业生即便无所事事也不愿从事劳动,被时人讥笑为“高等游民”。徐特立对此深有感触,对于这些不肯吃苦的中国读书人发出一番感慨:“中国读书人,往往怕失面子,无论穷至如何,总不肯脱下长衫,穿工人衣服,无论无事可做,情愿在家闲坐。他们看作推车、挑担都是低了个人的志气人格,因此,读书与作工显然两途。”[5]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将读书与劳动割裂开来,并置于对立面的做法,其后果只能是失掉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的基础,不经无产阶级行动,科学就不会进步[6]。
其二,徐特立的劳动教育思想与他赴法勤工俭学的教育经历有关。1919年,时年42岁的徐特立抵达法国马赛,开启了留学生活。初来乍到之际,负责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萧子升询问徐特立计划做什么,徐特立表示自己要学农作工,并要学法国的家事学,而不仅仅是法文。谈及原因,徐特立在《留法老年学生之自述》一文中,通过列举孔子替人看牛羊、神农种田、轩辕做衣、舜帝烧窑、嫘祖养蚕等诸多圣人辛劳的事例,明确指出:“书上都说他们是好人。我们当教员的当学生,能作工,岂不更贵重吗?我所以愿学农工,不愿学法文。”[7]徐特立后又于年假之中,特赴各厂参观,并对于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赞赏有加,表示“彼等能作如此苦工,真无不可作之事,真所谓能文能武何等自由”“今彼等有学问者皆自己作工,则将来其家中必无坐吃闲饭者”[8]。徐特立更是确信:这种劳动与学习并行的勤工俭学,大可调治中国读书人轻视劳动,不肯吃苦的痼疾。
其三,徐特立的劳动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紧密关联。1946年5月4日,徐特立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纪念“五四”》一文,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在新文化运动中曾提出过“劳工神圣”的口号,又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破天荒地有组织地走上政治舞台。这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并粉碎了知识分子的士大夫传统习气,同时工人接近知识分子,也提高了文化知识和革命的理论水平[9]。同年12月,他又在《边区教育通讯》发文,列举了延安南沟门小学读书并纺纱以解决伙食的做法[10],系统研究了改造教育的总方针。即边区和其他解放区提倡工农普遍识字,知识分子普遍参加生产,使人民大众都成知识分子,使所有知识分子都成为能生产者[11]。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起步,徐特立认为过去的中国由于停留在工业不发达的时代,一切科学都成了脱离实际的教条,如今要加强教育为生产服务,应在科学教育中注意到与技术方面的联系。他还对国外教育情况进行了考察,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普通学校教育有工艺一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普通教育包含了综合技术教育”[12],进而提出“中国应当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科学和技术的教育”[13]。
二、思想旨归:“劳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原则
内涵——教育与生产相联系。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徐特立指出:“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不应该是工银劳动者的教育,不是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意识中的工银勞动者(实际是工银的奴隶)的教育。我们的劳动教育,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的意思。也就是把生产的经验和常识转化为科学。”[14]在徐特立看来,只有那种“儿童参加生产,相当程度上从劳动中锻炼了身体,并获得技术的基础,同时得到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知识”的生产劳动才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才能称之为劳动教育。假如劳动脱离了教育,就成了单纯的以增加生产为目的的机械的劳动;假如教育脱离了劳动,就成了“地主资产阶级统治人的教育,把儿童变成寄生虫”[15]。因此,在徐特立的劳动教育观中,教育与生产绝对不能分离,“教育以劳动为本位,与生产紧密地联系着”[16]。
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徐特立坚信:“人类的发育包含着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由于劳心和劳力的绝对分工,而人类的发育因此偏枯成为半身不遂。”[17]劳心和劳力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都有积极影响。首先,徐特立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他谈到,“旧社会有一种人,只是养尊处优,坐着享福,像寄生虫,至多像只猴子,猴子只会享受自然现成的东西,这些人只会享受人家创造的东西,实质上他们还没有变成人”[18]。因为人总要劳动,总要直接或间接地改造物质、创造财富,有志气的人是不愿意享现成福的,现在的青年一代和过去革命的老一代一样,都愿意艰苦奋斗为新社会打下幸福的基础。对于个别学生面对满地的花生壳、桔子皮却无动于衷的表现,他深感痛惜地说:“学生本是人中秀,习染还同未读书。”[19]徐特立相信那种坐享其成、逃避困难的思想,只有在劳动教育中才能得到消除。其次,徐特立认为劳动教育能帮助人们掌握旧知、创获新知。他对部分青年关于多读书才能获取知识的想法进行了分析和澄清:“求知识是需要读书,但如果只有书本知识,那只是书柜子罢了,算不得有头脑的人。”[20]一方面,只有通过亲身劳动实践,人们才能将书本知识消化吸收,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书上的知识都是现成的,只有通过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来改造事物、分析事物、综合事物,才能发现新的知识。由此可知,知识不是劳动的源泉,劳动却是知识的源泉。徐特立非常赞同陶行知关于“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真正的知识还得从用中学”[21]。心系教育的徐特立更是对后辈鼓励道:“我们青年要有志气,要做科学家,要发现许多新方法新道理,那就不能只在书本子里去发现,只有从改造事物的劳动中去发现。”[22]关于劳动教育推动智育的观点,徐特立还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中直和军直机关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知识分子,以往没有劳动的习惯,后来他们突破了这一历史传统,结果“不独不妨碍他的智力发展,而且把书本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不独不加重他的工作负担,且变换了劳心工作的单调性,而得到适当的调和”[23]。再次,徐特立认为劳动教育具有强健体魄的作用。由于劳动教育往往包含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必然调动起人的身体四肢,最终使人体魄强健。徐特立认为一个人的身体锻炼应该是多方面的,体力劳动是极重要的一种健体手段。一般说来,工人、农民的身体比单纯的脑力劳动者要强些,就是很好的证明。徐特立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人们积极劳动,他说:“我是贫农家庭出身,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几十年来,只要停居下来,扫地抹房,挖土种菜,从来没有间断过。”[24]除了能代替肌肉运动之外,徐特立还指出:“生产劳动带来的生活改善又增加了营养品,因此人们疾病的减少、医药费的降低和寿命的延长都是必然的了。”[25]最后,徐特立认为劳动教育对美育也有所助益。他撰写了《参观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意见》一文并指出,机关工作人员中的女同志“自从参加了公余的生产,不仅增加了许多新的技能,而且不知不觉养成了爱美的习惯性和新的创造性”,劳动生产中,“她们编织的毛绳衣服花样百出”[26]。可见,劳动教育充分培养和发挥了人们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事实上,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人们投身劳动的行为美,体现了热爱劳动的心灵美,而且彰显了积极创新的思维美。上述种种,正如徐特立关于手工科教授目的“制作简易物品之技能(手眼练习);养成勤劳习惯;与以工业初步及原料、工具之知识;与以实业的趣味,及社会的审美的感情;养成正确、绵密、节约等之习惯”[27]的论述一样,说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方法。
原则——三个“结合”,即劳心与劳力结合、生产与学习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徐特立曾直言:“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辩证的发展。”[28]他在谈到一元论哲学时,还对辩证唯物论作了具体的说明。他认为,针对现实,解决矛盾,打破难关,就是转化一元论,换句话说,就是辩证唯物论[29]。因之,徐特立主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高劳动人民的政治文化科学水平而培养人才的原则是“劳心与劳力结合、生产与学习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30]。关于劳心与劳力的关系,阶级社会素有“劳心者一定治人,劳力者也一定治于人”的误区[31],对此,徐特立严厉指出:“劳心与劳力的对立是阶级对立的结果,是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本相反的。”[32]当今社会,我们要消灭阶级,也必须消灭劳力与劳心对立,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因为劳力是劳心的物质基础,劳心是劳力的上层建筑。因此,他说道:“对于知识分子,要求他参加劳动,强调行;对于工农,强调知。”[33]对于青年——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应当争取“劳力和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34]。另外,徐特立提倡把生产和学习相结合。在自然科学院进行了森林、制盐、染料、棉麻和地矿等考察的实践后,他于1942年10月在《解放日报》上正式提出了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思想。他说:“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建设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35]徐特立在80年前提出的这种高等自然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和生产结合,尤其和“经济”结合为一体的思想,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办学模式的突破[36]。在徐特立看来,理论与实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37]。他相信理论与实际兼顾的人不仅有知识、会想,而且有办法、会做。值得注意的是,徐特立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理论与实際结合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他说:“由于我们教师不是旧式的知识分子,也不是只能教书的教书匠,都是改造社会的革命战士,他除教学生读书识字外,在课余还应该领导学生一起,做自己乡村里的社会活动。”[38]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的指导下,徐特立正确地分析了劳动教育内涵、目的以及原则,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对立到联系统一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作为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劳动教育思想立足于革命实际;作为一个忠诚的中国共产党人,他的劳动教育思想紧紧围绕着劳动人民;作为一名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育家,他的劳动教育思想映照着中国教育的未来。
三、思想实践:“劳动教育”的多维渗透
徐特立是一位知行合一的教育家,他曾直言:“一切知识和技术,都要通过脑的分析和集体的讨论,并经过手的试行,才能得到一定效果。这是脑和手的亲密合作,也是学科和术科的亲密合作。只向一面发展,就会失掉发展的可能性。”[39]为此,他不仅提出了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而且努力将其付诸实践。以下从课程教授、教材编写、学校办学3个方面予以具体说明。
落实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即为徐特立将劳动教育思想渗透到多门课程的教授中。无论是作为地方教师的徐特立,还是作为中央代理教育部长的徐特立,始终在教育中把劳动置于重要地位。微观上说,1913至1916年,徐特立任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所用讲义中明确规定:初等小学科目中“女子则加女红,又依土地之情况,得加手工等三科”;而高等小学科目中“女子则加女红”“男子得兼课手工、农业、商业等科”[40]。此外,在讲义的第九章还阐述了裁缝科的教授目的、材料、方法、内容、注意点等[41]。从而,试图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小学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并努力探求科学的劳动教学规律。宏观上说,徐特立自1932年3月被调至中央成为代理教育部长以来,工作兢兢业业,与副部长沙可夫共同签发一系列通知训令,其中就包括于1933年10月4日签发的中央教育部征集《小学教育制度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意见的公函。该函要求各级教育部教育委员会接到《草案》后,要吸收有经验的专家参加讨论,逐条提出意见。《草案》第二章第三条中关于“自然”课程的教则指出:“本学年以参加生产劳动做中心,来认识自然物和自然现象。(1)从栽培植物中,认识植物的形态、生态、种名、类名、用途等,同时学习栽培法,就是学习作畦、播种、移栽、中耕、灌溉、施肥等方法,并观察植物繁殖和发育各种状况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法;(2)从饲养家畜中、从饲养捕集各种小动物中,认识各种动物的形状及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并饲养法和利用法;(3)从采集植物中认识植物的产地、产生的时期及形态,从各种理化游戏及日常生活中准备理化的初步知识。”[42]
在努力做好课程教授相关工作的同时,徐特立还亲自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关于中国传统的国文教材,还是与生产密切关联的农业教材,无不蕴含着他那种教育与生产相联系的劳动教育思想。具体来说,1914年,徐特立在《公言》杂志上发表了《国文教授之研究》一文,文章指出: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可选用一些关于实业的材料,如“农具、栽培、收获、养蚕、养畜及田园生活之趣味,属于农业者;小商心得、商业道德及与外国贸易事项,属于商业者;手工业器械、工业品之原料产地销场用途制法历史,属于工业者”[43]。如此一来,将工业、农业的内容作为国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徐特立又结合瑞金当地农村生产实际,编写了《农业常识》(上、下册)《植棉经验说明》,与刘函玉合编了《自然常识》等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其中,《农业常识》(上册)包含了禾的形态、宜于种稻的气候、宜于种稻的土壤、浸禾种法等二十六课内容[44];《农业常识》(下册)包含了育苗、摘芽及剪枝等十八课内容[45]。上述种种均体现了徐特立在編写教材过程中重视青少年生产劳动的教育思想。
在学校办学方面,徐特立的劳动教育卓有成效。尤其是在恶劣的战争条件下,他充分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创造的劳动精神,带领师生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创办了许多学校,如长沙女子师范、列宁师范、鲁迅师范等。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任院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徐特立和全体师生员工一道,不顾一切困难,用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把学校办起来了。没有教科书,就发动教师自己编写;没有仪器设备,就自己造;没有课堂,就自己挖窑洞。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时候,吃的粮食、蔬菜,烧的柴都要自己去背。“背的地方,离学校有十几里路,有时一天要背两趟,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摸黑才能回来”[46]。1961年1月,徐特立与一群年轻的校友谈起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时说:“过去许多革命青年,都是自觉地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延安去寻求革命的真理的,比如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的同学,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先进知识青年,他们很多人的家境都比较好,到延安后,物质生活条件一下相差得那么远,却没有怨言,而是甘之如饴。他们能做到这点,就是因为有高尚的革命理想,坚定明确的政治方向。他们奔赴延安,是为了抗日,他们梦寐以求的是怎样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早日求得民族、阶级的解放。他们很少考虑吃什么、穿什么,只希望能很好地改造自己,多学点东西,能够为人民多尽力量,多做工作。”[47]徐特立还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要革命,不吃饭当然不行。但我们有远大的革命理想,不是物质的奴隶,而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的主人。因此,即使物质条件极端困苦,我们也不会被吓倒,也决不消极等待,而是信心百倍地积极地依靠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48]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具有远大眼光的革命者。
由于徐特立的正确领导,延安自然科学院为我党培养出了近500名优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结合实际的能力,有些进一步深造后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同时,自然科学院教师还结合边区的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如:扩大了火柴、肥皂、食盐的产量;开展了煤和铁矿考察、农林考察,棉花、甜菜的引种等。边区还有了简单的机器制造和炼铁工业。上述种种,都是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成功实践。《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使学生“重视生产劳动锻炼”“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49]。事实证明,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对于当今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综合大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结语
总的来说,徐特立一生经历过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参加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又积极从事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身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教师到校长,从教材编辑到中央代理教育部部长,但那颗坚守教育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关于劳动教育,徐特立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在理论方面,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联系,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为目的,以劳心与劳力结合、生产与学习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原则。在实践方面,他将劳动教育思想融入课程教授、教材编写、学校办学等活动,并取得了显著实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徐特立的劳动教育精髓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他看来,不论社会如何变迁,劳动教育始终在育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局势日益稳定,青年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都变好了。对此,徐特立喜忧参半,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对于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我们的青年再不必去为国家存亡担忧,也没有生活的逼迫,客观环境很好,这是好的一面,但也有可能因此使我们的青年变成‘大小姐’‘大少爷’,所以我们提倡勤工俭学,可以锻炼青年,为青年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50]而关于具体的育人目标,徐特立也曾有明确论述:“希望你们更加努力,刻苦钻研,热爱劳动,立志又红又专,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有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接替老年一代把革命的红旗插向胜利的高峰——共产主义。”[51]一番话语蕴含着他对后辈的拳拳之心与殷殷之情。
不可否认,徐特立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相比于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无论是在性质还是情形上,都有较大的变化。职是之故,我们不宜生搬硬套当时劳动教育的模式。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徐特立的劳动教育思想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甚至不少地方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首先,要准确界定劳动教育内涵。当下不少人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许多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养花、种菜、耕地等。令人可惜的是,在学生流过汗后,这番教育最终停留在了拍照画图、实践报告上,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和精神引领。由此,劳动教育被窄化为体力劳动而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在这点上,徐特立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即为教育与生产相联系的判断,为我们指明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向。正因为劳动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应该是服务于生产劳动,因此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阶段,我们就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引领劳动教育与科学技术结合,培养掌握科学技术愿意从事不同形式劳动的人才。其次,要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在当今“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相比于其余四育,劳动教育的存在感始终不高。家庭中,不少父母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轻视孩子的劳动参与,还美其名曰“怕耽误孩子学习”;学校里,一些教师一边兢兢业业地上着思想品德课,一边对劳动教育嗤之以鼻,甚至将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法;社会上,艺术培训层出不穷,然而劳动教育无人问津。归根结底,人们未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其余四育的紧密关系。实际上,正如徐特立所指出的,劳心和劳力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都有积极影响。最后,要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大中小学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劳动困难,具体表现为劳动意识薄弱、劳动能力不足、劳动精神品质欠缺等。因此,当前劳动教育亟待深化、系统化。关于这点,身兼数职的徐特立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校办学等方面为我们做出了示范。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应的劳动教育也应及时做出调整。如小学的劳动教材与课程应尤其注意生动形象,以便为小学生打好基础。教师教授课程之际,必要时可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融合。实际上,劳动教育的渗透为当代学校教育中的STEAM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以成都某小学所开设的STEAM课程“3D智造”为例,要求综合运用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编程、智能硬件等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等,将3D打印与激光雕刻技术应用在创意产品的制作上,涉及艺术、科学、技术、数学等学科,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劳动能力[52]。该课程一方面契合了日常生活和科技热點;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创作的兴趣和美化生活的热情。又如大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应注意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争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总之,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深入领会徐特立的相关论述,结合时代特点,主动探索,加快推进和完善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机制,争取让我国的劳动教育变得更加蓬勃高效。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者.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0(01).
[2]陈志明.徐特立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08.
[3]徐特立.抗战中的政治问题——徐特立先生论文集[M].广东:新知书店,1938:1.
[4]北京工业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 北京: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5:1.
[5][7][8][15][16][19][27][40][41][42][43]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一卷)[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26,23,26,118,118,86,320,153,221-226,126-127,9.
[6][12][13][34][39][50][51]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四卷)[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5:36,392,393,408,181,408,431.
[9][10][11][21][29][31][32][33][38]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三卷)[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57,166,167,407,167,135,57,135,166.
[14][37]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二卷)[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176,202.
[17][18][20][22][23][25][26][30]徐特立.徐特立文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295,590,591,591,295, 295,294,592.
[24][28][36][46]徐特立.徐特立文存(第五卷)[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388,499,500,366.
[35]徐特立.祝《科学园地》的诞生[N].解放日报(解放日报副刊《科学园地》第一期),1941-10-14.
[44][45]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教材(七)(1927-1937)[M].江西:赣南师范学院,1985:221-234,235-247.
[47][48]曹青阳. 继承发扬延安作风[N].光明日报,1961-2-1(01).
[4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52]曹灵芝,郎洪笃.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 2020(32):30-33.
Xu Teli"s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WU Zhiche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Xu Teli’s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originated from his reflection on class society, his work-study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his response to modern revolutions. Moreover, his thought wa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linking education and production, the aim of cultivating youth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abilities,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mental and physical labor,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and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had also penetrated into practical activities such as curriculum teaching, textbook compilation, and school running, and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Xu Teli"ss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has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Xu Teli;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practice
[收稿日期]2021-08-31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VAA190001)。
[作者简介]吴之宸(1998-),女,浙江温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猜你喜欢 徐特立劳动教育实践 高校组织员党建育人工作创新与实践学理论·下(2020年9期)2020-09-2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年4期)2019-06-25财务指标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财务指标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智富时代(2019年4期)2019-06-01当前幼儿劳动教育的问题及策略教师·上(2019年3期)2019-04-17兰坪县兔峨中心完小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分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8年1期)2018-07-01学生文化活动全面进公寓的实践和探索中文信息(2018年2期)2018-05-30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湘潮(2017年8期)2017-09-19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新课程·中学(2017年7期)2017-08-15新时期加强幼儿劳动教育的思考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9期)2017-05-06 相关热词搜索:上一篇: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
下一篇:胡瑗的仁学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