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艺术传播思想管窥

万叶

摘 要:傅抱石是我国20世纪美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扬。这样的艺术传播思想贯穿于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与艺术生涯,傅抱石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与体系庞大的史论研究正是其艺术传播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深入解读与研究傅抱石的艺术传播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画的创新及民族文化艺术话语权的把握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傅抱石;艺术传播思想;中国画

一、傅抱石艺术传播思想成因

20世纪上半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的相互交织,人民与国家同陷水深火热。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华儿女纷纷奋起,救亡图存,因此也诞生了一批具有强烈民族情感、思想深邃、技艺超群、先于时代的大师群体,傅抱石就是其中一位。傅抱石是一位具有极强创造力与研究能力的艺术先行者,他出身修伞匠人家庭,却传统文化学识深厚,艺术修养精深,集作书、绘画、篆印、治史于一身,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大师。他的书印相辅,以古出新,雅而不群,并自成面貌;他的画借古开今,妙思奇想,从内涵表达、技法形式到画题表现等多方面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他的艺术史论研究更出新高,以一己之力著译150多本相关著作,200余万言,且在系统梳理美术史的基础上独有创见,极为难得。当下,从历史的视角再去回顾他做的一切,我们可以更为深切地认识到傅抱石的杰出不仅在于他在艺术创造和史论理论研究上的贡献,更在于他是基于强烈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而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扬与播布,以唤起国人警醒,震发世界。他勉力让中华民族在最为灾难深重的日子了解自己的文化与艺术,深信自己国家的光荣与伟大,通过学术研究来践行“一切的文艺,富于地方性,才富民族性;富于民族性,才富于国际性”的文艺信仰,实现他的艺术梦想。因此,当下在研究傅抱石相关成就之时,应该对傅抱石的艺术传播思想予以更多关注,以了解其艺术成就生发的根源。

二、傅抱石艺术传播思想解读

傅抱石的艺术传播思想就本质来讲,应当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责任感在其艺术活动中的作用与体现。正如他曾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里写道:“因中国是最早发达,各种文化事业,进步很是迟慢……自从有画一直到今日,今日的中国民众,还不明白画是怎样的到今日。这种人一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以上’并未形容过分……这一切都是使人哭的材料。”与傅抱石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很多,他们也同样为了延续中华文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耗费心力,他们有的兴办新式艺术学校,有的策划举办交流性展览,有的著书译文以介绍艺术,有的讲演宣传……然而傅抱石的方式却与他们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从微观来解读,他是在观照传统的基础上,力图通过艺术创造与研究等活动以期让中国文化艺术广泛传播为中国人熟知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让中国文化艺术广泛传播为世界列国熟知,以维护中国艺术地位并增强文化竞争力,让中国文化艺术广泛传播以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取得新突破,获得新发展。因此,傅抱石那些广为大众所熟知的艺术成就均可视为其艺术传播思想的诸种形式,他以各种形式上的积极探索与创新保证了艺术传播计划的顺利实施和推进。而他所采用的形式,可总括为艺术创造与史论研究两个方面。

三、傅抱石艺术传播思想的表现形式

(一)艺术创造

通过艺术创造实现对艺术的传播,是傅抱石用一生践行的道路,他通过极具个性的艺术创作、数次著名的旅行写生、为数并不算多的作品展覽实现着自己的艺术传播理想。

首先从艺术创作来看,传统是傅抱石艺术传播思想的立足点。他自幼入私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他痴迷于裱画铺与刻字铺的技艺,凭着聪慧的天资掌握了这两项影响他一生的传统技能并深入钻研,同时他还一度入瓷器店做学徒,后又进入江西省立师范附小与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学养与艺术创作基础。他的为艺为人,一生与传统紧扣,他的志向,亦在于弘传统艺学之道,扬传统文明之光。就其绘画创作来说,傅抱石把和绘画具有血肉关系的文学(诗、跋)、书法、篆刻(印章)四者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来要求创作,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和更加丰富起来,他正是按照这一优秀传统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即使赴日本留学,他也希望是“假借日本的传统追索中国业已失去的‘古法’,去‘寻祖先’;同时也假借日本的新画风触及西方的科学观和写实方法”,以创新发展中国画。其次,傅抱石所创作的人物画题材以表现传统人物或传统故事性绘画为主,主题也是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或传统文化。至于20世纪60年代后所绘的一系列毛泽东诗意图,既是对以诗入画、以画写诗的文人画形式的延续,也是将传统绘画与时代特点融合的创造性表现,他所创作的革命圣地画亦是如此,均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画创新发展的结果。此外,由傅抱石所组织带领的江苏省国画院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及其东北写生、赴欧写生更是采用传统绘画形式对现实主义题材表现的实践性探索,不仅实现了传统绘画形式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创造性表现,更为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延续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反观傅抱石一生为数不多的个人展览,特别是其前四次个展的情况(1935年5月日本展览,展品175件;1936年7月南昌展览,展品112件;1942年10月重庆壬午画展,展品100件;1947年10月上海展览,展品180余件),无一不是筹备时间长,展品内容丰富,题材及形式多样,引起社会震动与广泛关注,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播交流起到极大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傅抱石在其传统精神与学术研究积累基础之上,创造了独具个性的中国画表现技法与笔墨语言,对中国绘画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赋予了传统中国绘画极强的时代特征与崭新的精神面貌。

(二)史论研究

傅抱石的史论研究成果丰硕,他对美术史的细致梳理是为了做到正本清源:第一,理清家底,通过研究与传播让国人更为普遍地了解自己的传统艺术,以保持中国人在文化艺术上的“自尊自大”;第二,在特殊社会背景下,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发掘与传播,杜绝外来艺术的文化侵略,防止民族艺术话语权的旁落。

“文如其人”能够最恰当地反映出傅抱石在艺术传播中的思想状态。傅抱石的史论著作文如刀笔,行文如风,字里行间充满迫切之情,阅之不禁为之动容,感同身受。中国人向来善于治史,也重视历史,因为一个民族历史的模糊不清乃至消亡不仅仅是记载的缺失遗漏,更是表明它所代表的文化艺术的沦丧或彻底灭绝。他急于修治中华艺史,所论均是出自对民族文化与艺术前景的担忧,他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华文化艺术的担心随处可见。在他所处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中国文化的掠夺与打击令中华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尤其是来自日本的侵略与威胁,不仅造成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存亡危机,更是对民族文化艺术自信的严重损害。由于民族存亡与反侵略斗争的紧迫性,这一切发生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较量并不为当时公众所熟知,面临民族文化兴废存亡的紧要关头,傅抱石坚持与他们的侵略行为反其道而行,与国民的浅薄认知反其道而行,通过翔实的材料梳理、客观的立论分析,条分缕析地厘清中国固有的文明艺术成绩脉络关系并烙上印记,使之能够不为列强所肆意窃取掠夺。同时他也将国外优秀的史论著作译出,既为中国从事绘画创作及史论研究的同道提供参照与新的研究路径,也同样期望借助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成果来反证中华文艺的原生与伟大。傅抱石生于特殊年代,既了解本国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也明白列强对中华文明灭绝性掠夺并内化为自己的文化与艺术营养的无耻目的,这是他断不能接受的。他力图通过担起这不为公众所了解且沉重的历史责任,保存并壮大中国传统艺术的火种,在外来侵略的严重威胁下承担起文化艺术复兴的任务,以争得一话语权而令中华艺术之灿烂为世界所周知。正是由于傅抱石的努力,我国诸多美术史上的研究空白得以填补,若干含混不清的史料得以理清。这为我们现在的美术史论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与更多的可能性。

四、傅抱石艺术传播思想的当下启示

傅抱石的艺术传播思想虽发于20世纪上半叶,至今已近百年,但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为当下的艺术与社会发展也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启示。

(一)对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对艺术的传播

中国画如何创新与发展是一个恒久的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中国画在当代社会的走向关系着这个古老艺术形式的最终归宿,究竟是保留原来的面貌还是进行面貌全新的再造表现,已经争论了近百年,而傅抱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在保留传统面貌与中西融合的选项中,傅抱石拒绝了生搬硬套地进行中西嫁接,以他的素养与天赋将传统中国画与时代相结合,创造性地将其发展下去,使中国画在新时代的生存与延续成为可能。

当下中国绘画的发展仍然在飞速向前,但在其当代性被人为地强化后,原本属于完整体系的画面语言已经支离破碎,唯独笔墨元素被过分凸显的后果就是产生了后中国画时代的纯水墨性表现。不可否认中国画所属的本体语言已被严重削弱,时至今日我们很难见到一幅气韵生动且诗书画印“四绝”的具有传统意味的作品。虽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评判孰优孰劣,但脱离传统的当代性绘画是否能够代表具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民族,與世界上其他民族对等地进行文明对话,应该是当代人亟须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也是傅抱石急于向世人传播传统艺术的初衷吧。

正是由于傅抱石的大力弘扬与传播,传统美术的表现与理论研究为现代人所熟知,既为我们继承传统、研究历史问题提供了方向与参照,也为中国画在伟大时代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在艺术的发展繁荣过程中,除了对技法与形式的创新表达外,更重要的是对艺术本身理论体系的构建并以此来指导艺术的后续发展。傅抱石在详细梳理了我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基础上,也不断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艺术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思考,并通过艺术实践来印证他的理论研究。正是由于他在艺术创作上对于传统的延续与突破,近现代的艺术家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传统的伟大与宝贵,在面对新时代新可能新发展之际不盲从、不自卑,有绝对的自信进行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二)对文化艺术话语权的掌控离不开对艺术的传播

文化艺术话语权既是傅抱石当时急切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下中国人所面对的迫切问题。相比20世纪,现代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但是国际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意识形态、种族等问题的影响尚未消减,武力的硬对抗已经逐渐被政治、经济、文化等阵地的软性竞争所替代,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综合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指数时,文化的占比与输出就显得极为重要,更为直接的反映在于因艺术的交流传播频繁而确定的标准性要求。简单来说,人类社会因文化艺术交流而发展,但民族性的文化艺术必须首先确立自己的艺术标准与文化话语权,这样才能在世界性的文化交互与合流中不被其他形式的文化艺术同化或处于弱势。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艺术就有着充分的自信,这也是我们在当下进行文化交往与艺术交流的基本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有如傅抱石一样急切而实际的行动,致力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强化普及美育工作,扩大文化艺术影响力,对内正身立范,对外固本强国,时刻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传播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为己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颓靡的文化渗透,才能令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参考文献:

[1]马鸿增.新金陵画派五十年[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

[3]黄戈.傅抱石画学思想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万新华.心灵归宿 理想家园:傅抱石《西园雅集图》读记[J].荣宝斋,2021(7):118-125.

[5]万新华.氤氲灵光:傅抱石《杜甫〈九日蓝田会饮〉诗意图》读记[J].书与画,2021(9):65-67.

[6]荀海.傅抱石“调和镇静”审美观照下的篆书题款[J].美术大观,2021(9):98-101.

[7]杨琳,耿杉.傅抱石巴蜀时期山水画创作现象分析[J].美与时代(中),2022(2):62-63.

[8]宋永忠.傅抱石诗意山水画的现代性转换[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2):24-30.

[9]谢林悦.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以傅抱石作品为例[J].大观,2021(9):158-159.

作者单位:

刘海粟美术馆(常州美术馆)研究部

猜你喜欢 傅抱石中国画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2年1期)2022-02-18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飞天(2021年11期)2021-11-29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东方企业家(2021年10期)2021-09-27美人如画爱你·健康读本(2019年10期)2019-11-22书画名人汇北京广播电视报(2019年24期)2019-09-02傅抱石“养”画高中生·青春励志(2019年5期)2019-07-15傅抱石“养”画做人与处世(2016年22期)2016-12-03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东方艺术·国画(2016年2期)2016-11-16傅抱石的“恐水症”做人与处世(2016年16期)2016-10-24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东方艺术·国画(2014年5期)2014-10-22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