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四上)教学设计

江海花 徐承芸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会写“暮、吟”。

2.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3.体会诗人通过持续观察,运用关键字词描写自然风光的方法。

4.初步了解白居易,了解创作背景。

5.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我叫江海花,来自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可能很多同学并不熟悉,但是一提到“一江一湖一山”,大家一定知道。知道这“一江”指的是什么吗?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九江就位于长江中下游。明代诗人杨慎曾这样描写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湖”指的是什么?九江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这样描写鄱阳湖的景色,“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

“一山”指的又是哪座山呢?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庐山。在庐山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山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可以看到这样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今天你们认识了一位来自九江的朋友,有机会到我的家乡九江做客,我给你们做导游,好吗?好的,我们开始上课。

一、揭示诗题,初知诗人

1.请根据提示猜猜诗人的名字。

提示一:他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提示二:他一生为后人留下3000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

提示三:他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是——白居易。

2.他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今天我们学习的《暮江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被编录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里。

4.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提到,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诗人是如何观察的,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5.范写“暮”和“吟”。强调“暮”字横画多,要注意横画的长短比例,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均等;“吟”是前鼻音,书写时,要注意左右部分的穿插和避让,右边部分不要写成“令”。

6.從诗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吟,是古代的一种诗体,题目的意思是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二、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所以要按二二三的节奏来读,大家试着读一读,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2.指名读,指导学生在读到停顿的地方做到音停意连。

3.师范读,生齐读。

三、默读古诗,找出诗眼

1.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整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感受?

2.(板书“可怜”)诗中的“可怜”跟我们现在说的“可怜”是同一个意思吗?(诗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

3.那么,诗中哪些景物很可爱呢?请大家用笔在书上圈出来。(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4.这些景物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请同桌之间再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哪些字词写出了这些景物的可爱。(板书:关键字词)

四、想象画面,感悟美景

品读“夕照江面图”:

1.“一道残阳铺水中”,你觉得哪个词写出了残阳的可爱?

“铺”。“铺”字可以换成什么词?(照、盖、洒、射)哪个好?为什么?把“铺”换成这些字,读一读,感受感受。

2.看图片,感受“铺”字表现出的阳光的柔和,斜射的方位,还有面积的广大而均匀。

3.读“一道残阳铺水中”。

4.“半江瑟瑟半江红”,从哪两个关键词能看出江水的可爱呢?

预设:“瑟瑟”。“瑟瑟”是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瑟瑟”是一个叠词,这样写不仅写出了江水碧绿的特点,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除了这首诗,我们常常也能从其他诗中看到叠词的用法。比如“千门万户曈曈日”“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曈曈”“青青”“郁郁”一下子就把春天的景色带到了我们的眼前,多么生动啊!

5.江水是不是分成了非常明显的一半红色,一半绿色?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画面?(有红有绿,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红中有绿,绿中有红。)

6.红如小孩的脸,绿如无瑕的翡翠,这是多么纯净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红如鲜艳的玛瑙,绿如通透的宝石,那是多么绚丽的美啊!请你读——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啊!一起读。

7.在这句诗中,色彩进行了鲜明对比。其实,运用色彩对比描绘风光的诗句很多,有我们学过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就像一个个画家,他们以文字为画笔描绘出绮丽的自然风光。

让我们再读读这一句,读出江水的可爱之处。

品读“新月初升图”:

1.“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板书:修辞手法)

2.“真珠”指的是什么?从“真珠”这个词,你看到了怎样的露珠?

3.(出示露珠图片)看图,感受诗人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珠的形状和色泽写得优美而生动。

4.从“弓”这个字,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月亮?

5.(出示月亮图片)看图,感受月亮又细又弯,像拉弯了的弓。

6.新月如弓,露水如珠,多么令人惊喜啊,读“露似真珠月似弓”。(生读)月光如水,白露如霜,多想赞美一番啊,读“露似真珠月似弓”。(生读)

7.小结:从日落前的残阳、江水,到日落后的露珠、月亮,诗人驻足江边,久久不愿离去。正是因为这样细致的观察,才捕捉到这如歌如画的景色。诗人通过精准的关键字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寻常可见的景物写出了优美的意境。(板书:优美意境)

五、再读古诗,读出音韵美

1.读到诗中的关键字词时,可以把它适当地拉长一些,就能读出诗的音韵美。

2.生自由读。

3.个别读。(老师用手势做辅助)

4.齐读。

六、结合背景,读出情感美

1.人们眼中景物的美丑和人

的心情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同样是描写黄昏的景物,李商隐、王之涣、王维曾在黄昏时表达出不同的心境。我们再看看这首诗,诗人流连于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黄昏景象,想想看,他此时的心情如何?(轻松愉悦、悠闲舒畅……)

2.诗人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看到了美景吗?请大家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

《暮江吟》是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年)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远离了党争,自然是轻松畅快,当他看到江边日落的美景,心情愉快的白居易陶醉其中,挥笔写下了这首《暮江吟》。

3.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让我们一边体会白居易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再来读读这首《暮江吟》,读出这首诗的情感美。

七、品读全诗,拓展延伸

1.“九月初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是年,不是节,不是任何一个特殊的日子,可就是因为白居易的这首诗,让人们记住了。读——(生读全诗)

2.這里有秋的天、秋的水、秋的露珠、秋的夜月。读——(生读全诗)

3.在1000多年后,我们仿佛和白居易一起同样看到了他眼中瑰丽无比的景色。读——(生读全诗)

4.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写了不少赞美杭州的古诗,比如《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杭州春望》《杭州回舫》……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了解了解,从古诗中感受白居易人生中这段经历的各种滋味。

教学评析

从这节课中,我们不难看出江海花老师的个人素质很好,听下来,这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环节缜密,思考很周到。

一、整个教学过程中,江老师从开课前与学生的互动中就融入了古诗积累的内容,在执教过程中,无论是从导入、初读、细读以及了解作者的背景,引导学生诵读,我们都能感受到江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是比较用心的。

二、作为一节四年级的古诗教学课,江老师注重品味关键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感受“暮江”的美景。印象比较深的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江老师通过比较朗读,体会“铺”字的用法,以及“似真珠”“似弓”的体会,都是抓住了诗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三、有比较强烈的课程意识。在这首古诗的教学当中,多处融进了统编教材中特别倡导的链接意识。在教学中,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链接,与一些特色诗句的链接。如讲到“半江瑟瑟半江红”时,链接了出现叠词以及颜色对比的一些诗句,注重了课内外的知识链接,助推了学生的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四、江老师在结课前,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由一首诗引出更多诗作的学习,拓展的诗作,也能从诗题上看出,都是和《暮江吟》一类的写景的诗,这样的拓展学习使得下课不是结课,引导学生在更多更大的领域去阅读,这样的思路是非常好的。

对于这节课,也有三点想法:

一、讲到“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诗时,不提倡揭示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会让学生误以为只有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才是好句子。

二、低、中年段在教学古诗时,更多的是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不要求讲写作背景,在这样的展示课中,江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展现自己独到的体会,这是没有问题的,在常规课中,老师们还是应该就诗作讲诗作。

三、音乐的介入晚了一些,这

首诗的画面很美,江老师描述的语言很美,如果在学生互动交流、朗读中,适时地嵌入配乐,这堂课会显得更美一些。当然,因为江老师前面课堂的安静、干净,所以在结束的时候配上音乐,也会让我们感受到结尾很漂亮。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市双峰小学/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郝 帅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