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1977观后感,菁选3篇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1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30多年前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后,为了考进大学继续学习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考1977观后感,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考1977观后感,菁选3篇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1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30多年前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后,为了考进大学继续学习而相互激励、共同奋斗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希望的时代列车。这是一次改变人生命运的追赶,是一次让青春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追赶,更是一次让中华民族崛起的追赶!

  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2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年我父亲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成为家族里、也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奶奶为此高兴了很久。三十一年后的2008年,我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家里第一个女大学生,奶奶再次为此高兴了很久。今年已是2014年,我研究生快毕业了,我的小表弟即将参加高考……三十几年间,电脑从传说变成了日用电器,父亲从意气风发的帅小伙变成了退休的老爷爷……一切都发生了巨变,唯一不变的是——高考仍是全民主题。

  六月,是属于高考的。

  我多次听父亲聊起过他高考经历,那时连高考是什么都不知道,直接卷着个铺盖就去了考场。老师们都是刚从各地“收集”回来的,别说复习了,连工作状态都还没找回来。学生都是靠自己,匆匆看几本教材,就上战场了。相比之下,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是幸还是不幸,高三一整年的试卷轰炸、题海无涯,早已让大家变得疲惫不堪。后来我妈总爱说,从没见过我那么淡定过,淡定得不像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现在想起来,其实那不是淡定,而是麻木了。

  我的高考是两天,第一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第二天上午考文综,下午考英语,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直到第二天下午考英语,积蓄已久的压力才挣脱了心理素质的控制,通过生理的不适来*——我整整吐了一个中午,一直到进考场之前。自那以后,每次有重大的考试,都会伴随着肠胃的不适。参加研究生考试,四场考试,每次都是吐完了再进考场。这也足以证明,高考并不是我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最艰难的考试。

  考完最后一科,我居然完全没有参加了高考的感觉。走出考场,恍惚觉得刚刚结束的是一次再普通不过期末考。我反复问我妈,“我真的考完高考了?”一路问了三次。我妈当时一定以为我已经傻了,只是没说出来。

  直到第二天那种考后综合征才开始逐渐清晰,一边是突然大*的无比喜悦,一边是焦急等分的寝食难安,那样的日子持续了差不多半个多月,煎熬,并快乐着。

  说起来高考是两天,其实它蔓延了一整年。从步入高三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像一群被赶上了起跑线的羊群,班主任和各科老师一起,哪怕是用鞭子抽也得把我们一个个赶到高考,当然,能不能走到,看个人。

  高考前四个月,我的同桌对我表白了,拒绝,然后少了个朋友,多了个仇人;高考前三个月,数学一模考得一塌糊涂,跌落最低谷,跌破了班主任、老爸和我的辅导老师的眼镜,还好没有跌破自己的意志力;高考前两个月,二模考试回到了正常水*,这才摆脱了班主任长达一个月的严密监控;高考前一个月,地理成绩突飞猛进,地理老师第一次知道了有我这么个人的存在……高考前一个星期,大家都收拾东西回家待考,我和几个好友在空空的教室里,坐了一个晚上,在黑暗中,聊着之前不曾说过的秘密,互相打气……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3

  生于80后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

  没有经历过*的我们,对那段时间的了解仅仅是限于奶奶辈的人的叙述。从他们口中,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人的艰辛,那个时代人的迷茫与冲动,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人总是这样,越是没有经历过的越觉得神秘,即使是那样悲惨的时代,于是便想方设法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一切。

  也许正是为着这个缘故,诸多的制片人导演把镜头聚焦在了那个年代,《血色浪漫》《甜蜜蜜》《北风那个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太多太多,只是,镜头太多的聚焦在了爱情上面,很少有镜头来反应一种制度的变更,由此《高考1977》便成了反应那个时代的影视片中格外惹人眼的一部。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