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果 李智慧
摘 要:“新劳动教育”既是提高学生劳动意识的系统,同时又是学生自我品格完善的途径。劳动自治、劳动逸美、劳动焕新共同支撑起了“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内容和途径。三个支点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便会在学生、教师、家庭、社会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一种植根于立新的人文气质,引领人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这便形成了“立新”的劳动文化。
关键词:新劳动教育模式;探索
新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包含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校内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本课题组结合我县农村学校实际就新劳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做一总结和思考。
一、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进入新时代,新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功用、新内涵、新意义,唯有更加重视新劳动教育,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时代呼唤
以劳立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尚美,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做到“劳动与学问合一”、“生产与教育合一”,如此才能培养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满足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
(二)现实所需
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在当今农村学校开展新劳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进一步加强新劳动教育,既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全面发展。
(三)学生所盼
许多劳动课程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参与性等特点,受到学生喜爱。现在重新重视劳动教育,要求学校开设勞动课程,能够满足求知若渴、乐于实践的学生的成长需求,这正是许多学生所盼望的。
二、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各地、各校要统筹规划,周密谋划,稳步实施,努力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相互协作,合力育人
新劳动教育应围绕“一个中心”、借助“三个依靠”来推进,即以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心,牢牢依靠家庭、依靠学校、依靠社会。
1、依靠家庭开展新劳动意识教育。
家庭教育容易注入情感,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勤俭担当的良好品质。为此,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日行月就,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依靠学校开展新劳动理念教育。
学校通过演讲比赛、板报宣传、主题班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各行各业的劳动人物典型。通过理论与实践教育,让“劳动最光荣”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让他们学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3、依靠社会提供新劳动实践教育。
社会相关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群团组织等应提供必要的实践项目、场地、设施设备等,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最终融入社会,成为新时代合格劳动者奠定基础。
(二)丰富内容,重在实践
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实际操作,不能只局限在教室里、停留在课程学习上,而应在实践中加强推进。
1、保障学科融合
学校要开齐开足劳动课程,统筹安排劳动课程时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有机融入其他学科,借助通用技术、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等,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2、推进校本课程
除了常规的校园卫生打扫、环境绿化美化、住宿内务整理等基本劳动,学校还应根据实际,积极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保障劳动教育拥有必要场地和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各校可开设“农耕教育进校园”、 “劳动周”等多样化课程或活动吸引学生。
3、因地制宜劳动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学校可安排不同的家庭勞动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参与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获得生活经验、养成家务劳动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针对农村学生,可鼓励他们在农忙季节利用节假日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针对城市学生,可引导他们到社区、商场、公共场所进行义务劳动。当然,还可鼓励城市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走进广袤农村,适当参与插秧、割稻谷、种地等劳动。
4、精心设计实践
学校应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综合实践基地、种养殖场、工厂、商场、社区服务中心、博物馆、青少年宫、福利院等场所,引导学生参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手工技艺劳动、职业生活实践、社区服务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体验。
(三)构建多元评价
学校要从国家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出发,梳理和完善已有劳动教育课程,积极开发渗透劳动价值和劳动能力教育的校本课程,认真设计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纳入常态化课程,还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收集教师、学生和家长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优化劳动课程。
(四)完善常规量化
通过家长的支持、学校的鼓励、社会的肯定,促使学生有更足的动力参与劳动。对于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实践的学生,学校要及时表扬和宣传,并作为评优评先、入团的重要参考。要尝试将劳动评价结果写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高考录取评价体系,持续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和功用。
总之,学校开展新劳动教育重在坚持、贵在落实。各地、各校要注重顶层设计,做好协调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抓紧编写切合实际、体现地域特色的新劳动教材,形成校本特色新劳动课程,让新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成为跟文化科目一样重要的必修科目,通过多种有效举措,切实提高新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建美好生活、建设富强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题项目:
1、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新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20]GHBZX084)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2、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9]GHB1064)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学校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20年5期)2020-06-08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学校推介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自行车的发明小猕猴智力画刊(2013年1期)2013-03-15校本课程开发须厘清五方面的误解江西教育B(2009年8期)2009-10-10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2期)2008-02-18补正中国青年(1956年7期)1956-08-16 相关热词搜索:上一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