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交流会上发言材料【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交流会上发言材料【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交流会上发言材料【精选推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心得体会座谈发言

 & & 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心得体会座谈发言

 建设美丽乡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

 这些年来, 无论是厕所革命、 污水治理等“硬件” 提升, 还是农村教育、 医疗、 文化、 养老等“软件” 升级, 都体现了我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但同时也要看到, 当前乡村建设的“硬件” 和“软件”距离人们对现代乡村生活的期盼条件尚有一定差距。

 我们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 懈怠心理, 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 升为抓手, 立足现有村庄基础, 重点加强普惠性、 基础性、 兜底性民生建设, 加快县域内城乡 融合发展, 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关系到乡 村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关系到农村的生产、 生活和生态, 关系到农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们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 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因地制宜制定目标任务, 加大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力度, 教育引导农民整治好自家环境、 维护好村庄公共环境, 从而整体推进整治提升, 让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

 要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性、 普惠性、 兜底性民生建设, 全面解决好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 就业、 社保、 医疗、 住房、 环保、 社会治安等问题。

 进一步优化教育文化环境, 建立文化场馆、 学校、 图书馆, 向村民提供基本文化服务项目 和公共空间设施场地;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 解决农村居民养老后顾之忧;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重点推进交通和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 防汛抗旱等基本生活条件。

  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有助于实现城乡互补, 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要以乡村为基点、 以县域为平台, 把县域作为城乡 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 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进一步挖掘乡村资源的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从而实现城乡 均衡发展。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重在扎实也难在扎实。

 我们要不断以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好乡村建设工作, 以改善群众身边、 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 小事为切入点, 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点滴之中感知变

 化、 感受幸福。

 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聚力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近年来, 县委、 县政府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按照“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为底线、 整治村庄环境为重点、 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 的思路,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和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 为抓手,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全县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主要做法是:

 一、

 践行绿色理念,

 高位推进人居环境改善

 我们始终站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理念的高度, 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三农” 工作的重点, 积极学习借鉴浙江省“千万工程” 经验, 按照中央和省、 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的要求, 统筹谋划、 高位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 x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 各乡镇、 村组分别建立了组织机构, 落实了专职人员, 构建了县级领导包抓、 县直部门分类主抓、 乡镇承担主责、 村组具体实施、 村保洁

 员专职负责的五级联动格局。二是坚持规划引领。

 始终遵循“设计美学”, 立足于保存记忆、 留住乡愁、 彰显特色, 突出空间立体性、 风貌整体性管控, 有效避免了无序建设, 先后完成 x 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 为人居环境改善顺利推进奠定了 坚实基础。

 三是突出示范带动。

 率先实施“一池两改三化” 工程, 科学合理确定试点, 以点带面、 有序推进, 先后创建省、 市级示范村 x 个、县级整洁村 x 个、 庄天二级公路沿线等示范带 x 条, 切实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

 二、

 围绕改善条件,

 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 围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优先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把解决群众“出行难” 作为重点来抓, x 个建制村全部建成沥青(水泥)

 路,贫困村所有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或砂砾路, 农村公路里程达 x 公里。

 率先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 坚持“养路先养水路”的原则, 常态化高质量开展养护工作, 我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 全国示范县。

 清存量, 出重拳“治标”。

 一是狠抓重点治理。

 紧盯治乱、 治脏、 拆违三大重点, 以城乡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百日大会战” 活动为载体, 全力推进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 和农村“七改三清” 行动, 着力对辖区内国道、 省道、 县道、 乡

 道、 通行政村道路以及河道周边垃圾进行全面清理, 同时, 依法治理城乡“房屋乱建、 柴草乱堆、垃圾乱倒、 脏水乱泼” 等环境乱象, 形成“管理无缝隙、 责任全覆盖” 的城乡 环境管理格局。

 二是狠抓依法治理。

 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 不断理顺公安、 综执、 住建等部门城市管理权责, 建立城乡 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等制度, 坚持严厉打击和科学疏导“两手抓” ,严格执行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对全县范围内的违法违章建筑进行了登记造册, 实施挂图作战, 坚决拆除各类违法违章建筑。

 同时, 注重早发现、 早报告、 早制止、 早拆除, 严格控制违法违章建筑增量减少存量。

 三是狠抓综合治理。

 三是狠抓综合治理。

 坚持把提升城乡 人居环境行动工作与国家园林县城创建相结合, 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0%, 五龙乡创建为省级园林城镇; 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 拆除危房 4000 余套, 新建房屋严格执行“厨卫入户 、 人畜分离、 雨污分流”建设标准,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扎实抓好森林生态 治理、 水环境治理等工作,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47.12%。

 今年以来, 累计清理违法占道经营 6270 起、街头小广告 11000 余张, 整治违章停车 13758 起、 乱排乱倒 46 起; 清运陈年垃圾 2000 余吨; 查处违法违章建筑 874 起, 拆除违法建筑面积 3363 平方米, 实施行政处罚 18.68 万平

 方米; 新建户 用沼气池及与沼气池相连接配套的厕所、 畜 圈 350 口 。

 抓长远, 扎深蹲“治本”。

 一是狠抓工作责任落实。

 成 立以县委书记、 县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 层层签订责任书,完善责任体系, 真正形成县、 乡 、 村、 组、 户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主要领导坚持经常性研究布置, 切实帮助解决队伍、设施、 制度、 规划、 投入等重大问题。

 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进机关、 进企业、 进社区、 进村社、 进家庭”活动, 充分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二是全力改善基础设施。采取财政投入、 市场融资、 群众投资投劳等方式, 多措并举补齐城乡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安排 500 万元专项工作经费, 扎实开展省级“一水两污”、 市级重点镇及乡 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

 累计投资 5000 万元, 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 2 个、 垃圾中转站 2 座、 垃圾房 73 座, 购买压缩垃圾车 5 辆、 勾背车 16 辆、 垃圾收运箱体 460 个。

 累计完成投资 6570 万元, 加快自来水厂、 城市污水管网建设, 提高污水收集率及处理率。

 投资 7.89 亿元, 实施县城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 。

 引进重庆滨南城建、 云南西部水务等企业, 市场化参与运行城市保洁工作。

 同时, 配强城乡 管理执法人员、执法辅助人员, 县城区新增协勤人员 60 人、 执法车 5 辆,各

 街道执法中队新聘协勤人员 10-15 人。

 三是深入开展立体 宣传。

 三是深入开展立体宣传。

 通过电视、 报纸、 广播、 网络、 微信等媒体, 加 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县广播电视台长期开设《不文明现象我来拍》 新闻专栏, 对不文明现象进行随机暗访和曝光, 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摒弃乱扔垃圾、 乱闯红灯等陋习, 营造全民共建、 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

 建机制,

 严管理“巩固”。

 。

 一是建立投入机制。

 将

 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积极整合小城镇建设、 乡村清洁工程等项目 , 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 的原则,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城乡 环境治理、 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程。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

 研究制定“一计划三方案” 及 8 个专项行动方案, 实行定目标、定制度、 定单位、 定人员、 定时限和“包内容、 包质量、 包达标” 的“五定三包” 责任制, 建立“职能部门+执法队+属地街道” 的网格化机制、 城市管理“街长制”、 生活垃圾收费保洁机制和户 分类、 组保洁、 村收集、 乡 (镇、 街道)

 运转、 县处置的城乡垃圾收集处理机制, 推动垃圾处理常态化。三是建立监督机制。

 把群众监督、 媒体监督与行政单位监督结合起来, 构建全方位、 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 采取设立举报电话、 明察暗访、 定期检查、 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等方式,

 查找问题, 督促整改。

 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把整治工作纳入狠抓落实年活动重点督查范围, 与年终考核相结合, 确保整治取得实效。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