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1 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有这样一个事例使我感触颇深: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便铃木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赏识你孩子》读后感【10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有这样一个事例使我感触颇深: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便铃木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60分怎么能行?儿子不解地问。分数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问道。60分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九十多分非要争一百分,一次一百分不够,非要次次一百分。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铃木父亲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儿子陡然觉得自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忍不住问道:爸爸,这样学习就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你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从此铃木就按照老爸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孩子不跟分数较劲,满足于60分的合格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在幼儿园里,希望孩子能会画会写、能唱能跳、会说会演;当孩子进入小学时,希望孩子每次考试都第一,而孩子的表现总好像慢一步甚至几步。从何时起家长从对孩子的赏识慢慢地变成对孩子的指责,指责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也比人家差,那也不如人家,眼里看到的尽是缺点,鲜有进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为了学习而学习,完全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也许孩子的分数真的上去了,这真的是家长所希望的结果吗?赏识你的孩子,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赏识,不要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赏识你的学生,让孩子记住这句话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学会用一个教师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会心的微笑、热烈的掌声,使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自动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不要吝啬你赞赏的微笑,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拿放大镜来看孩子的优点,唤醒千千万万的父母、教师,使孩子拥有更加幸福快乐的童年。
这是一个饱受磨练的父亲写下的关于孩子教育的书。作者的女儿天生耳聋,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可作为父亲的周弘,却不言放弃,想尽各种办法去教她,赏识她,鼓励她,哪怕她有一丝长进,也予以莫大的赞赏。这位伟大的父亲,以自己无限的父爱,帮助女儿走出了残疾的阴影;这个双耳全聋的女孩,不仅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而且连跳两级,成绩好得惊人,曾被评为为全国十佳少年,后成为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留美硕士,成为*妇女十大时代人物等;这位锲而不舍的父亲,在探索女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找到了"赏识教育法"这一个教育的瑰宝,并将这一教充理念加以推广,成了一名特殊学校的校长,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
作者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源于对女儿深深的爱。这种爱一旦成为一种不懈的坚持,对孩子的赏识也就水到渠成;而这种不懈的坚持,终竟让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在佩服之余,深感坚持的磨力。那句老话不禁又想起在耳边: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故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回头瞧瞧自己,正是缺少这种坚持,这种不改的痴心。
周弘所倡导的这种理念,若用于后进生的辅导,一定很有效果。后进生最缺少的就是自信,我们以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对于他们定是莫大的鼓舞。书中说,每位父母都曾是出色的教育家,只是他们对于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值,往往揠苗助长,损伤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在过高的要求下变得越来越没有了自信,从而丧失了学习激情。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树立信心,让他们把从家里丢失的东西找回来。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对于孩子的爱,我们不缺少,缺少的,是像周老师那种不懈的坚持。
末了,记几句书中的话,分享一下吧: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
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
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
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
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
就象厨师回家不做饭的奇怪理论,身为教师的我回家后也很少再碰触跟教育有关的东西,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还不需要回家用很多精力来教育他,但天天回家后就感觉这一天过得很疲惫,吃完饭后,就想成为一个“沙发土豆”,看看电视,直到睡觉。
有时候想想我上学的时候是那么热爱读书,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在晴朗的日子里,能伴着零食,看着喜欢的书。可最近几年除了对象单位每年有几百元的购书待遇时,冲到书店一次性买上一堆书(大多数还是为凑齐钱数才买的可有可无的书);还有看到某部影视剧时,买来相关的影视作品类小说读读;对于教育方面的书,好象并没什么特别想看的,其实教育类的好书有很多,只是自己担心太坚不太想去看罢了。
学校也给安排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有各种类型的讲座和理论学习等,在观看周宏老师《赏识教育》讲座时,我的心灵感到了触动,虽然看的是讲座,效果也不太好,但两个小时的时间,整个电教室的气氛就象现场直播似的,大家听得很用心很安静,会后还有许多老师拿着光盘,让我帮他们刻录下来,回家观看,那一阵子,赏识教育成了学校的流行词语。
看完录像之后,短时期内我就到书店买了本《赏识你的孩子》有感,回家细细品读。周老师的许多观点都很打动人,归纳为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赏识使孩子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书里通过他和女儿之间的,二十多年的教育点滴,一个个细*凡,每天都会发生的故事,在周老师的眼里却又是那么的不*凡,是啊,教育无小事。
从我个人来说,我教十五个班级,学生数量非常众多,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很少,并且也没有担任副班主任的工作,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工作就是把课上好,至于其他的教育工作都不是我能管辖的,我也没时间去管,再说作为一名副科老师来说,学生听不听话还是回事。即使如此我也有我喜欢的学生,也有我看到以后觉得很头痛的学生,从前对于这部分计算机水*较差,上课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总是采取单纯的按压式方法,虽然谈不上粗暴,但很单一,他们在我眼里总是一无是处。
可是读完《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后,我发现其他学生并不差,并不是不能教好,他们再难教,还能有周宏老师的女儿——一个残疾人难教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习能力只不过是人若干种能力中的一种,如果我能从其他方面发现学生的亮点,比如对一个爱劳动的学生,对一个上完课后能主动帮老师把没关的电脑关上的学生,对一个偶尔才完成作品并得意向我展示的学生说一声:“你做得真好!”
虽然只是短短一句话,但能满足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渴求,满足了所有学生无形的需要。同成年人一样,他们也希望被人需要,被人认同。读完书后,我就开始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当然只赏识他们的优点,长处,不能对他们的毛病也采取放任和欣赏的态度,即使批评他们也要尽量不露痕迹,让学生认为即使批评,也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为他们着想而出发的。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老师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
用爱与赏识贯穿自己的工作,我也真诚地希望每一位教师能赏识每一个学生。因为有了赏识,才会有尊重。有了赏识,才会让受伤的心灵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有了赏识,才让一朵朵跳跃的浪花汇成永不干涸的海洋。
“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是一位父亲叙述如何教育自己哑女儿的心路历程,有其独到的教育看法。
赏识你的孩子一书其主要的精神,诚如书名一样赏识孩子,其实,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同样的经验,当孩子呱呱落地的时候,每位父母一定对自己爱的结晶既满意又兴奋,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用鼓励、满意、欣赏的眼神注视着他们,当孩子第一次对着你笑、当孩子会翻身,会站起来,会走路,会说爸爸,都会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叫“好棒”、“好厉害”。
不过曾几何时,我们开始挑剔自己孩子,吃饭的速度太慢,做功课慢吞吞,那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懒惰不会帮忙做家事,只爱看卡通不爱看益智性的节目,这是你的孩子没错呀!但怎么变得这么不够标准”呢。
什么时候亲子间疏于对谈,当你认为孩子长大了,应该自己洗澡,我们已经失去每天和他如此亲密接触的机会。什么时候孩子听不进去你说的话,可能从不再讲故事给他听,当孩子兴奋的挑一本图画书要求你讲故事时,你借口说爸爸上了一天班,累死了,你自己看。
你从孩子多大时就认为他们应该自己看书,美国福音馆创办人松居直从孩子很小的时后开始,一直念书给他们听,他念的书范围很广,从图画书到儿童文学作品都有,孩子们也因此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孩子因为经常听父亲念书,似乎也体会书是多么有趣的,而许多父母亲想传达给孩子健全的人生态度和想法也藉书本告诉孩子,他们可能没有察觉父母亲的说教,这些的经验给我们一个思考亲子之间的关系,常在这些微妙中起了变化。
要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应从回到原点开始,从亲子关系开始有了微妙变化开始,从不要拒绝孩子开始,继续拥抱孩子开始,再用专情的眼神看你的孩子开始,不断练习亲子熟悉的亲密的关系,莫忘初衷,他们曾经是那么可爱。
教育从回到原点开始,因为你对他一片痴情,教育从赏识开始,因为你从他们身上发现很多优点,教育从喜欢开始,因为你全然接纳,无怨无悔,教育从发现开始,因为会在他们身上发现惊喜。
当你赏识你的孩子你会在他们身上发现惊奇,诗人柯勒芝称惊奇为人类所有感知的活力与主要原动力,在这个老是听到早就知道了,早就做过了、和随便的世界里,在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惊奇,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有无限的容量和可能。
有一位喜欢昆虫的学生,在校外教学时总是让老师伤透脑筋,因为他随时可能失踪,或许是路边的锹形虫或金龟子,当同学惊声尖叫时,他会拾起被高年级折磨致死的蜥蜴,而且小心翊翊地埋葬它,问他以后想做什么?他很兴奋的说想当观察家,在孩子身上你可以发现一些自然天成的惊奇,老师要像教练一样,让这些惊奇成真。
孩子的潜力是无尽的,正如向日葵种子能长成一株株娇艳的太阳花,当我在教室上课,面对一群睁大眼睛,仰着小脑袋瓜的纯稚脸庞时,让我想起家乡的春天,一片寂寥的向日葵花田,乍看之下,什么都看不到,但其实花农已撒下万千种子。
经过一段时日,只要雨水、土壤和阳光的条件适当,这片田野将会开满一朵朵饱满的黄色向日葵,花农播下种子的时候已经知道花将会绽放,因为他们知道种子的潜力,也明了种子成长、开花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教师也要像花农一样,学习如何提供种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提醒我们认真和去观察和培养孩子的天赋,懂得欣赏孩子所具有的潜力,并鼓励他们去发挥潜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学习欣赏另一半、朋友、同事,敬重自己的父母,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试着扮演那个充满信心、最具启发性的亲友角色。
最佳的老师、父母、朋友看得见别人的潜力,会鼓励他们去发掘他们一无所觉的能力。
周弘对聋哑女儿周婷婷的成功教育是我们每个家长、老师学习的典范。
面对聋哑的女儿,周弘不是急于求成、粗暴相待,而是从动情赏识入手,遵循规律,翻阅大量资料,硬是用亲情的感化,使女儿在5岁时恢复了听力和说话能力,经不懈努力,目前,周婷婷已经大四毕业,准备考托福,周弘也写下了艰难的体会《赏识你的孩子》一书。
书中在介绍女儿认数时,女儿把一只手的手指数为“三个指头”,周弘开怀大笑说:“你太聪明了,才少数了两个。”一声笑,一句话,给孩子干涸的心灵注入了甘露。周婷婷的潜能一发而不可收拾。
由周婷婷的事例我不禁想到我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教室里坐得都是正常的孩子,如果我们也像这样进行“赏识”,那岂不是事半功倍?而往往当我们面对学习慢的、写字慢的、作业拖拉的学生时,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耐心和赏识。学生作业做得慢,我们一句话“就你慢,写不完留下来不准回家”;不会背书则是“你真笨,背不会不能吃饭”;作业拖拉的我们则是一教育、二批评、三叫家长,这几招用完之后就再也没办法了,开始给学生扣上“孺子不可教也”、“不开窍”、“脑子笨”、“基础差”“朽木不可雕也”……一系列帽子之后,就再也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问了,或者是任其发展,提起这些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叹息。想想这些学生和周婷婷比起来,条件不知要优越多少倍,可我们的过早下结论则扼杀了孩子发展的潜能。
在问题孩子面前我们的烦躁阻挡了我们对这些孩子的清晰认识,工作的繁琐使我们无暇顾及这些孩子。在难得的空闲时间,我们也曾像周弘对待周婷婷那样要挖掘孩子的潜能,可往往半途而废,教学工作的繁琐,学校各种活动的冲突……我们不得不使这样的做法断断续续。回想教学的这些时间,我们有没有真正挖掘出那个学生的潜能?或者对哪些学生不离不弃赏识到底?至此,我不得不佩服周弘的坚持,更佩服他那样细心与善于思考。当面对问题孩子的时候,我们是要静下心来思考了。
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有这样一个事例使我感触颇深: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便铃木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60分怎么能行?儿子不解地问。分数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问道。60分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九十多分非要争一百分,一次一百分不够,非要次次一百分。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铃木父亲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儿子陡然觉得自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忍不住问道:爸爸,这样学习就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你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从此铃木就按照老爸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孩子不跟分数较劲,满足于60分的合格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在幼儿园里,希望孩子能会画会写、能唱能跳、会说会演;当孩子进入小学时,希望孩子每次考试都第一,而孩子的表现总好像慢一步甚至几步。从何时起家长从对孩子的赏识慢慢地变成对孩子的指责,指责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也比人家差,那也不如人家,眼里看到的尽是缺点,鲜有进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为了学习而学习,完全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也许孩子的分数真的上去了,这真的是家长所希望的结果吗?赏识你的孩子,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赏识,不要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赏识你的学生,让孩子记住这句话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学会用一个教师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会心的微笑、热烈的掌声,使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自动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不要吝啬你赞赏的微笑,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拿放大镜来看孩子的优点,唤醒千千万万的父母、教师,使孩子拥有更加幸福快乐的童年。
教育孩子,没有爱不行;但只有爱也不行。只有爱,那是“老母鸡”都会的爱,是溺爱,是摧残,一定会很多的无奈。读过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你会懂得——爱孩子,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就是这样一部能够让你我懂得怎样去爱孩子、怎样科学的去爱孩子、怎样艺术的去爱孩子、怎样成功的去爱孩子的好书。
在这本书里,周弘以他丰富、感人的教育实践与深刻、简明的经验总结向我们系统阐述了 “赏识教育” 的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找感觉”、“尝甜头”、“树大拇指”、“拍肩膀”、“放大优点”等等,并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鞭辟入里的剖析了存在于我们日常家庭教育中的种种根深蒂固、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如抱怨、谩骂、责罚、殴打直至心灵施暴等等,深入浅出的阐释了“赏识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如“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反而逐渐少”,“不是所谓超常的孩子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而是所谓正常的孩子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赏识的奥秘是让孩子觉醒”等等,等等,给人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如沐春风、耳目一新之感。
教育要成功必须首先找准起点。孩子在学走路、学说话时,因为家长都承认是零起点,所以心态是那么的*和,耐心是那么的充足,方法是那么的科学,孩子少有所成即满足,即肯定,即鼓励,即赞扬,而孩子也在家长的“满足、肯定、鼓励、赞扬”中学会起步奔走、开口言说。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家长的功利心、虚荣心也随之渐长,于是就随意的给孩子划定起跑线,无限的拔高孩子努力的目标,盲目的与别人进行攀比,专横的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孩子达不到要求就怨恨之、处罚之、谩骂之甚至责打之。孩子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长期受到强化的不是成功的喜悦,不是进步的快乐,不是恒久的自信,不是饱满的激情,而是失败,是打击,是挫折,是沮丧,那孩子怎么会成功呢?一句话,孩子的失败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其实是家长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的失败。而周弘的成功即在于,他能够从我们身边这司空见惯的小事情中体悟、思考出其中蕴藏着的教育的大规律,从而创造了一个家庭教育的非凡奇迹。“赏识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会爱孩子”,它倡导的是沟通,是激励,是促进,是开掘,是培植,是*等,是宽容,是民主,是求实,是科学,是艺术。我们应该学会,学会像周弘一样去发现、去寻找生命的美丽与不*凡,真诚的呵护,精心的浇灌,静静的等待,让生命自己开花、结果,使生命自己成长、成材。周弘的成功告诉我们,给孩子一点阳光,孩子一定会还我们一片明媚的灿烂。
一套理论就是一套思维方式,就是一整套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立场、视角和方法。我总认为,“赏识教育” 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它颠覆了我们国人千百年来在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开启了一条实施教育特别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新途径。因此,不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从方法论角度讲,《赏识你的孩子》都能给予我们很多、很深的启示。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开展家庭教育甚至是开展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中都应该身体力行这样一项基本准则,那就是——一定要“看得起”孩子。要尊重孩子,要悦纳孩子,要给孩子鼓劲加油呐喊,要让孩子始终高扬着自信的风帆,在生活的风浪中,在成长的历程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奔向成功。《赏识你的孩子》能够使我们学会怎样观察孩子,怎样分析孩子,怎样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怎样做一个成功的家长,怎样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是爱,使周弘创造了奇迹。是《赏识你的孩子》,使我们做家长的甚至是做老师的都懂得了——爱,更要会爱!
再次读着周弘老师所著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我被周老师那种赏识孩子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而在真正的生活中,面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或者不足,听到不仅有抱怨的声音,看到的不仅是失望的情绪,甚至还有的是拳脚相加。不能说我们不爱孩子,也不能说我没有赏识的想法,只是我们在*时的做法中,多一些冲动,少了一些理智,在面对孩子不尽人意的地方缺少方法和情感。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功课而烦恼,原因是孩子的成绩考了第40名,而他们班只有40个学生,无奈之下,这位母亲只好向林清玄先生请教。林清玄对她说:“如果我是你,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起,你的孩子就再也不会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41名。这就像爬山一样,以山谷为起点,惟一的出路就是向上爬。只要你鼓励他,和他一起走,他就一定能走出来。”在*时的教育中我们缺少就是和孩子一起走的感受,没有真切的去想想孩子的感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如果都像周老师和林清玄先生一样,给孩子一个最低的起点,当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挫折、不易和失败的时候,哪怕是最差的结果。我们大人应该有一个什么的心理准备?应该怎样去面?是抱怨、苦恼、伤心、还是不停地去责怪孩子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我爱孩子,只是我们的爱中加一些变质的味道,我们真的爱,却把爱变成了伤害。周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用宽容的眼光,赏识的态度,给了孩子用不完的力量和勇气。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说句实话,每一个都需要别人的那种鼓励和肯定,不但是孩子,我们大人也是如此。所以不论为人师还是为人母,当孩子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那我们就以最低处为起点,不要让他们在“山谷”中一蹶不振,迷失方向。而是相信他们,相信他们心中都有那种积极向上的愿望,给予扶持和鼓励,一起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一起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正如文中一句话所说:“哪怕天底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他的女儿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
赏识教育也许并不是周老师发明的,而他却把它做到了极致。我们也许没有他们做得好,至少我们也应该努力。
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使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段使我感触颇深: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作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
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象你这个年龄,这么难得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
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
对数学部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孩子是使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我们何不拿起他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在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经常忍不住说:你的课怎么上得?这么简单还不会吗?说说为什么?说得孩子少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
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语气,效果会大大不同。比如我们班的于欣同学,计算做的较差,当她的错题较多时我不是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使她增强了自信心;错题在逐渐减少。自己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率,经常在完成了作业后主动做计算练习找我看。计算的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
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当然,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
我以前总以为“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多说逐渐少”。“缺点不说不得了”的原因是因为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所以要天天讲,时时讲,而“优点多说逐渐少”,是担心表扬多了,学生会翘尾巴,产生骄傲情绪,优点便变成了缺点。
因此,我以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常把学生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而学生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批评。
“赏识你的孩子”一语惊醒梦中人,反省一下自己,是啊,怎么孩子在我眼里,全是缺点一点优点都没有?自己也是文化人,光说要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怎么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呢?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
因此,当我一再指责孩子内向、孤僻,什么都不如人家时,孩子就有一种心理暗示,真的认为自己内向、孤僻,没有一点自信。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
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
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
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
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
爱是一把双刃剑。摧残的爱带给*和孩子的都是无尽的痛苦,赏识的爱却会让*和孩子在欢乐*同成长进步。赏识你的学生吧,只有这种理性的爱才会让学生在美丽的"人生世界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10篇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孩子成长的潜力有多大,怎样发现这些潜力,怎样把这些潜力释放出来?作者以他的实践从一个角度做了回答:从赏识入手。看了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的成功在于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克服一切困难地前进,不断为孩子的每一个细小进步加油。
如果你是当父母的或是作为一名教师,生活在这个常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五千年文明古国里,望子成龙毫无疑问地会成为你的期待,你的重任。虽然,结果从一开始就显得那么遥遥不可期。可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创造奇迹,才能让你的企盼成真?周弘,这位南京市普通的工厂技术员,将他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材的故事,无疑是给我们开启了成功的素质教育的大门。那大门上的箴言便是:赏识你的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这是因女儿聋哑而痛苦地羡慕天下父亲的周弘的感悟和信念。
凭着这信念和对女儿的爱,周弘将双耳全聋、智商*常的女儿周婷婷惊人地培养成材:6岁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进普通小学,并跳了两级;8岁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发表了6万字的幻想小说;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了*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细读《赏识你的孩子》,没有人不为周弘那伟大的父爱所震撼,这爱不仅让“千年铁树开了花,聋哑女儿说了话”,让周婷婷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能感受美好生活的大学生,这爱也让周弘这个普通的工厂技术员变成聋哑学校的校长,成为改变千千万万个家庭命运、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
孩子成材的路千条万条,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在周弘眼里,最好的教育方式便是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原则下的赏识教育,它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成长过程的最佳状态是快乐。赏识教育,来源于周弘亲自教育女儿成材做人的过程,更来源于周弘自己的生命成长。
赏识的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有了爱,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也就是学会赏识学生。
读过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更加深了对赏识的认识,文中有这样一段使我感触颇深: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作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
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象你这个年龄,这么难得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
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
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对数学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孩子是使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
我们何不拿起他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在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经常忍不住说:你的课怎么上得?这么简单还不会吗?说说为什么?说得孩子少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语气,效果会大大不同。
比如我们班的xx同学,看拼音写词语的较差,当她的错题较多时我不是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使她增强了自信心;错题在逐渐减少。
自己为了提高听写的准确率,经常在完成了作业后主动叫爸妈给她听写当天学的词语。久而久之,听写的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赏识,我尽可能的创设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每天故事、读书交流会等。在活动中,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被赏识的快乐。同时,我教育学生赏识别人和得到别人的赏识都是快乐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爱学习,我们师生关系也变得非常融洽。
当然,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曾教授对教育原点的解读是——教育就是培养好孩子。
对呀,从这个原点出发,我们再来思考什么样的是好孩子?怎样培养好孩子?那么,当我们真正站在这个原点上来解读教育问题的时候,真的是简单多了。那么你的管理、你的教育、你的课堂是不是围绕培养好孩子来进行的?你培养的孩子是不是好孩子?用这个标尺来衡量,一目了然。
就拿父母对待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来说。自从周宏把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功,赏识教育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全国上下一片赏识之声,教育仿佛只剩了赏识。最后甚至发展到学生违纪也要赞扬一番。其实这是对赏识教育的误解。
曾教授说赏识教育是四个字,而不是两个字“赏识”。教育才是核心,赏识也需要批评也需要惩戒。但赏识教育的批评和惩戒都是有条件的,是为了培养好孩子。赏识教育应该“先识后赏”,切不可只知“赏”,不去“识”。
9岁那年时,我去图书馆看书,看到了《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就看了起来。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父亲对教育孩子感悟和赏识的教育方法。
我很喜欢那里面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的确是这样,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快乐可爱的。可是上学以后,有的家长总是注重那些分数,我们一考不好就会遭到一顿打骂,这些家长有体贴关心我们的想法吗?
有些家庭经常出现这样的一个镜头:
在父母忙的时候,孩子总在前面问个不停,父母会不耐烦的说:“去去去,煩死了,大人忙小孩打什么岔呀!”这些家长总是讨厌在他们忙的时候小孩来“打扰”他们。可是家长们知道吗?在你们拒绝孩子的一刹那,已经把孩子的求知欲望伤害了!如果经常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对学习毫无兴趣了。如果换种方法说:“乖孩子,我正忙着呢,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答案来的。”这样的话,孩子不仅会高兴,而且还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行。
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人的某个方面一样出色优秀,所以就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比较,“人家楼下的小红吹葫芦丝吹的多好呀,你再看看你,整天除了玩,还是玩,长大会有什么出息。”其实哪一个孩子不想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呢?可是,玩是孩子的天性啊!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啊!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是:赏识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其实,孩子都是一个个不起眼的石头,由于家长的珍惜而提升了价值,最后变成了稀世珍宝。
同学们,我希望我们都能在赏识中快乐的成长。
周弘对聋哑女儿周婷婷的成功教育是我们每个家长、老师学习的典范。
面对聋哑的女儿,周弘不是急于求成、粗暴相待,而是从动情赏识入手,遵循规律,翻阅大量资料,硬是用亲情的感化,使女儿在5岁时恢复了听力和说话能力,经不懈努力,目前,周婷婷已经大四毕业,准备考托福,周弘也写下了艰难的体会《赏识你的孩子》一书。
书中在介绍女儿认数时,女儿把一只手的手指数为“三个指头”,周弘开怀大笑说:“你太聪明了,才少数了两个。”一声笑,一句话,给孩子干涸的心灵注入了甘露。周婷婷的潜能一发而不可收拾。
由周婷婷的事例我不禁想到我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教室里坐得都是正常的孩子,如果我们也像这样进行“赏识”,那岂不是事半功倍?而往往当我们面对学习慢的、写字慢的、作业拖拉的学生时,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耐心和赏识。学生作业做得慢,我们一句话“就你慢,写不完留下来不准回家”;不会背书则是“你真笨,背不会不能吃饭”;作业拖拉的我们则是一教育、二批评、三叫家长,这几招用完之后就再也没办法了,开始给学生扣上“孺子不可教也”、“不开窍”、“脑子笨”、“基础差”“朽木不可雕也”……一系列帽子之后,就再也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问了,或者是任其发展,提起这些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叹息。想想这些学生和周婷婷比起来,条件不知要优越多少倍,可我们的过早下结论则扼杀了孩子发展的潜能。
在问题孩子面前我们的烦躁阻挡了我们对这些孩子的清晰认识,工作的繁琐使我们无暇顾及这些孩子。在难得的空闲时间,我们也曾像周弘对待周婷婷那样要挖掘孩子的潜能,可往往半途而废,教学工作的繁琐,学校各种活动的冲突……我们不得不使这样的做法断断续续。回想教学的这些时间,我们有没有真正挖掘出那个学生的潜能?或者对哪些学生不离不弃赏识到底?至此,我不得不佩服周弘的坚持,更佩服他那样细心与善于思考。当面对问题孩子的时候,我们是要静下心来思考了。
再次读着周弘老师所著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我被周老师那种赏识孩子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而在真正的生活中,面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或者不足,听到不仅有抱怨的声音,看到的不仅是失望的情绪,甚至还有的是拳脚相加。不能说我们不爱孩子,也不能说我没有赏识的想法,只是我们在*时的做法中,多一些冲动,少了一些理智,在面对孩子不尽人意的地方缺少方法和情感。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功课而烦恼,原因是孩子的成绩考了第40名,而他们班只有40个学生,无奈之下,这位母亲只好向林清玄先生请教。林清玄对她说:“如果我是你,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起,你的孩子就再也不会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41名。这就像爬山一样,以山谷为起点,惟一的出路就是向上爬。只要你鼓励他,和他一起走,他就一定能走出来。”在*时的教育中我们缺少就是和孩子一起走的感受,没有真切的去想想孩子的感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如果都像周老师和林清玄先生一样,给孩子一个最低的起点,当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挫折、不易和失败的时候,哪怕是最差的结果。我们大人应该有一个什么的心理准备?应该怎样去面?是抱怨、苦恼、伤心、还是不停地去责怪孩子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我爱孩子,只是我们的爱中加一些变质的味道,我们真的爱,却把爱变成了伤害。周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用宽容的眼光,赏识的态度,给了孩子用不完的力量和勇气。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说句实话,每一个都需要别人的那种鼓励和肯定,不但是孩子,我们大人也是如此。所以不论为人师还是为人母,当孩子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那我们就以最低处为起点,不要让他们在“山谷”中一蹶不振,迷失方向。而是相信他们,相信他们心中都有那种积极向上的愿望,给予扶持和鼓励,一起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一起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正如文中一句话所说:“哪怕天底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他的女儿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
赏识教育也许并不是周老师发明的,而他却把它做到了极致。我们也许没有他们做得好,至少我们也应该努力。
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有这样一个事例使我感触颇深: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便铃木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60分怎么能行?儿子不解地问。分数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问道。60分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九十多分非要争一百分,一次一百分不够,非要次次一百分。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铃木父亲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儿子陡然觉得自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忍不住问道:爸爸,这样学习就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你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从此铃木就按照老爸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孩子不跟分数较劲,满足于60分的合格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在幼儿园里,希望孩子能会画会写、能唱能跳、会说会演;当孩子进入小学时,希望孩子每次考试都第一,而孩子的表现总好像慢一步甚至几步。从何时起家长从对孩子的赏识慢慢地变成对孩子的指责,指责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也比人家差,那也不如人家,眼里看到的尽是缺点,鲜有进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为了学习而学习,完全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也许孩子的分数真的上去了,这真的是家长所希望的结果吗?赏识你的孩子,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赏识,不要总是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归于失败。赏识你的学生,让孩子记住这句话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学会用一个教师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会心的微笑、热烈的掌声,使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自动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不要吝啬你赞赏的微笑,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拿放大镜来看孩子的优点,唤醒千千万万的父母、教师,使孩子拥有更加幸福快乐的童年。
这段时间,我读了周泓老师写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是一位父亲对素质教育感悟的一本书。在书中我体味着周婷婷——*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我被这个孩子能以坚强的意志获取幸福人生而感到高兴,为伟大的父爱而感动,更为周泓老师用实践有力诠释赏识教育的魅力而折服。
婷婷是不幸的,三岁就成了一个聋哑女孩。但又是幸运的,伟大的父爱促使着周弘老师走出了一条发挥女儿视觉优势,及早学习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系统做支撑,带动口头语言系统形成的新路子。父女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女儿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父亲又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的人,成长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命运、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而赏识教育就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是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学校教育应是以人为本,通过教育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越来越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可是当我看到有些孩子面对学习,眼睛里充满忧郁,甚至暗淡无光,把学习看成是痛苦的事时,我的心里很难受,我也很困惑:教育的真谛是要让孩子快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好孩子,让他们一次次感觉到我能“行”,让他们在百花园中做争奇斗艳的花朵。我重温赏识教育,我告诉自己:家长和老师怎样对待孩子,决定论孩子的命运。周泓的不幸在于她的女儿聋哑,周泓的成功在于他不轻言放弃,细心的、懂得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克服一切困难的前进,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对于内向不自信的孩子,我们要耐心地关心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虽然孩子小,但他也是爱面子的,避开其他孩子与他单独谈话,首先让他觉得老师给他留了面子,接着用婉转的语言指出他的不足,希望他尽早改正,相信他会乐意地接受。如果他有了进步,老师应该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肯定他,相信这对他会是很大的激励。用爱与赏识贯穿自己的工作,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老师能赏识每一位学生。因为有了赏识,才会有尊重。用赏识的方式教育孩子,相信孩子会带给你不断的惊喜。
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个发挥优点和潜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力量,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才能找到自己应拥有的一席之地。他们才快乐,才会懂得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有了这样的感受,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他们就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笑着去克服自身的的弱点和缺点,勇敢地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这是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老师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教育好孩子,让我们从赏识他们开始吧!
你相信一位父亲能把自己的哑巴女儿送进普通的学校,并且连跳两级,成为全国十佳少年吗?我不信,可是读了周弘老师写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我真的信服了。
周婷婷,一个普通*凡的女孩子,有着悲惨又十分幸运的遭遇,因为小时侯的一次医疗事故,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天使坠入无声世界。所幸她有爱她的父母。父亲周弘历尽千心万苦,经过无数尝试,终于将不能开口说话到全国十佳。这种让人无法相信的事实,说明了什么?教育不在乎孩子的素质,而在乎教育者用什么样的方法。用周老师的话说就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作为父母,你肯定希望你的孩子聪明、有学问,长大以后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作为老师,你肯定希望你的学生成绩好、分数高。教育子女与学生的同时,你可能因为他们不会做一道数学题而大动肝火,会因为他们的文章寥寥数语而干戈相向,长此以往,教育在你的眼中变得毫无生气,充满灰暗。怎样解决现状呢,那就换一种角度来看待问题,用赏识的眼光来对待他们,这就是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教育新理念。
在《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里,我们真真切切感到什么是赏识教育。周老师用鲜活的例子告诉赏识教育的重要性,用白话来讲,赏识教育就是“看得起”,可以用“行”和“通”来概括精髓,也就是说要和孩子做到心灵相通,多鼓励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作为教师,我每天和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个性张扬,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但这绝对不可能成为歧视他们的理由,我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享受*等师爱的权利,分数只是一个衡量他们某些方面有待进步的标尺,但绝不是判定孩子是否成长的全部。
赏识教育是一件法宝,运用它,每位孩子都是天使;运用它,每位孩子都能成为天才。愿每位家长,每位老师都能赏识孩子,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名:孩子,你能行。
末了,记几句书中的话,分享一下吧: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
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
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
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
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使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段使我感触颇深: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作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
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象你这个年龄,这么难得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
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
对数学部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孩子是使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我们何不拿起他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在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经常忍不住说:你的课怎么上得?这么简单还不会吗?说说为什么?说得孩子少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
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语气,效果会大大不同。比如我们班的于欣同学,计算做的较差,当她的错题较多时我不是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使她增强了自信心;错题在逐渐减少。自己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率,经常在完成了作业后主动做计算练习找我看。计算的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
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当然,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
我以前总以为“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多说逐渐少”。“缺点不说不得了”的原因是因为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所以要天天讲,时时讲,而“优点多说逐渐少”,是担心表扬多了,学生会翘尾巴,产生骄傲情绪,优点便变成了缺点。
因此,我以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常把学生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而学生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批评。
“赏识你的孩子”一语惊醒梦中人,反省一下自己,是啊,怎么孩子在我眼里,全是缺点一点优点都没有?自己也是文化人,光说要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怎么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呢?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
因此,当我一再指责孩子内向、孤僻,什么都不如人家时,孩子就有一种心理暗示,真的认为自己内向、孤僻,没有一点自信。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
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
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
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
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
爱是一把双刃剑。摧残的爱带给*和孩子的都是无尽的痛苦,赏识的爱却会让*和孩子在欢乐*同成长进步。赏识你的学生吧,只有这种理性的爱才会让学生在美丽的"人生世界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10篇
就象厨师回家不做饭的奇怪理论,身为教师的我回家后也很少再碰触跟教育有关的东西,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还不需要回家用很多精力来教育他,但天天回家后就感觉这一天过得很疲惫,吃完饭后,就想成为一个“沙发土豆”,看看电视,直到睡觉。
有时候想想我上学的时候是那么热爱读书,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在晴朗的日子里,能伴着零食,看着喜欢的书。可最近几年除了对象单位每年有几百元的购书待遇时,冲到书店一次性买上一堆书(大多数还是为凑齐钱数才买的可有可无的书);还有看到某部影视剧时,买来相关的影视作品类小说读读;对于教育方面的书,好象并没什么特别想看的,其实教育类的好书有很多,只是自己担心太坚不太想去看罢了。
学校也给安排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有各种类型的讲座和理论学习等,在观看周宏老师《赏识教育》讲座时,我的心灵感到了触动,虽然看的是讲座,效果也不太好,但两个小时的时间,整个电教室的气氛就象现场直播似的,大家听得很用心很安静,会后还有许多老师拿着光盘,让我帮他们刻录下来,回家观看,那一阵子,赏识教育成了学校的流行词语。
看完录像之后,短时期内我就到书店买了本《赏识你的孩子》有感,回家细细品读。周老师的许多观点都很打动人,归纳为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赏识使孩子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书里通过他和女儿之间的,二十多年的教育点滴,一个个细*凡,每天都会发生的故事,在周老师的眼里却又是那么的不*凡,是啊,教育无小事。
从我个人来说,我教十五个班级,学生数量非常众多,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很少,并且也没有担任副班主任的工作,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工作就是把课上好,至于其他的教育工作都不是我能管辖的,我也没时间去管,再说作为一名副科老师来说,学生听不听话还是回事。即使如此我也有我喜欢的学生,也有我看到以后觉得很头痛的学生,从前对于这部分计算机水*较差,上课又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我总是采取单纯的按压式方法,虽然谈不上粗暴,但很单一,他们在我眼里总是一无是处。
可是读完《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后,我发现其他学生并不差,并不是不能教好,他们再难教,还能有周宏老师的女儿——一个残疾人难教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习能力只不过是人若干种能力中的一种,如果我能从其他方面发现学生的亮点,比如对一个爱劳动的学生,对一个上完课后能主动帮老师把没关的电脑关上的学生,对一个偶尔才完成作品并得意向我展示的学生说一声:“你做得真好!”
虽然只是短短一句话,但能满足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渴求,满足了所有学生无形的需要。同成年人一样,他们也希望被人需要,被人认同。读完书后,我就开始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当然只赏识他们的优点,长处,不能对他们的毛病也采取放任和欣赏的态度,即使批评他们也要尽量不露痕迹,让学生认为即使批评,也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为他们着想而出发的。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老师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
用爱与赏识贯穿自己的工作,我也真诚地希望每一位教师能赏识每一个学生。因为有了赏识,才会有尊重。有了赏识,才会让受伤的心灵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有了赏识,才让一朵朵跳跃的浪花汇成永不干涸的海洋。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孩子成长的潜力有多大,怎样发现这些潜力,怎样把这些潜力释放出来?作者以他的实践从一个角度做了回答:从赏识入手。
看了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的成功在于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克服一切困难地前进,不断为孩子的每一个细小进步加油。
如果你是当父母的或是作为一名教师,生活在这个常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五千年文明古国里,望子成龙毫无疑问地会成为你的期待,你的重任。虽然,结果从一开始就显得那么遥遥不可期。可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创造奇迹,才能让你的企盼成真?周弘,这位南京市普通的工厂技术员,将他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材的故事,无疑是给我们开启了成功的素质教育的大门。那大门上的箴言便是:赏识你的孩子。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这是因女儿聋哑而痛苦地羡慕天下父亲的周弘的感悟和信念。凭着这信念和对女儿的爱,周弘将双耳全聋、智商*常的女儿周婷婷惊人地培养成材:6岁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进普通小学,并跳了两级;8岁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发表了6万字的幻想小说;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了*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细读《赏识你的孩子》,没有人不为周弘那伟大的父爱所震撼,这爱不仅让“千年铁树开了花,聋哑女儿说了话”,让周婷婷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能感受美好生活的大学生,这爱也让周弘这个普通的工厂技术员变成聋哑学校的校长,成为改变千千万万个家庭命运、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
孩子成材的路千条万条,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在周弘眼里,最好的教育方式便是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原则下的赏识教育,它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成长过程的最佳状态是快乐。赏识教育,来源于周弘亲自教育女儿成材做人的过程,更来源于周弘自己的生命成长。
赏识的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有了爱,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再次读着周弘老师所著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我被周老师那种赏识孩子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而在真正的生活中,面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或者不足,听到不仅有抱怨的声音,看到的不仅是失望的情绪,甚至还有的是拳脚相加。不能说我们不爱孩子,也不能说我没有赏识的想法,只是我们在*时的做法中,多一些冲动,少了一些理智,在面对孩子不尽人意的地方缺少方法和情感。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功课而烦恼,原因是孩子的成绩考了第40名,而他们班只有40个学生,无奈之下,这位母亲只好向林清玄先生请教。林清玄对她说:“如果我是你,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起,你的孩子就再也不会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41名。这就像爬山一样,以山谷为起点,惟一的出路就是向上爬。只要你鼓励他,和他一起走,他就一定能走出来。”在*时的教育中我们缺少就是和孩子一起走的感受,没有真切的去想想孩子的感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如果都像周老师和林清玄先生一样,给孩子一个最低的起点,当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挫折、不易和失败的时候,哪怕是最差的结果。我们大人应该有一个什么的心理准备?应该怎样去面?是抱怨、苦恼、伤心、还是不停地去责怪孩子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我爱孩子,只是我们的爱中加一些变质的味道,我们真的爱,却把爱变成了伤害。周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用宽容的眼光,赏识的态度,给了孩子用不完的力量和勇气。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说句实话,每一个都需要别人的那种鼓励和肯定,不但是孩子,我们大人也是如此。所以不论为人师还是为人母,当孩子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那我们就以最低处为起点,不要让他们在“山谷”中一蹶不振,迷失方向。而是相信他们,相信他们心中都有那种积极向上的愿望,给予扶持和鼓励,一起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一起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正如文中一句话所说:“哪怕天底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他的女儿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
赏识教育也许并不是周老师发明的,而他却把它做到了极致。我们也许没有他们做得好,至少我们也应该努力。
这段时间,我读了周泓老师写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是一位父亲对素质教育感悟的一本书。在书中我体味着周婷婷——*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我被这个孩子能以坚强的意志获取幸福人生而感到高兴,为伟大的父爱而感动,更为周泓老师用实践有力诠释赏识教育的魅力而折服。
婷婷是不幸的,三岁就成了一个聋哑女孩。但又是幸运的,伟大的父爱促使着周弘老师走出了一条发挥女儿视觉优势,及早学习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系统做支撑,带动口头语言系统形成的新路子。父女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女儿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父亲又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的人,成长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命运、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孩子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而赏识教育就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是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学校教育应是以人为本,通过教育使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越来越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可是当我看到有些孩子面对学习,眼睛里充满忧郁,甚至暗淡无光,把学习看成是痛苦的事时,我的心里很难受,我也很困惑:教育的真谛是要让孩子快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好孩子,让他们一次次感觉到我能“行”,让他们在百花园中做争奇斗艳的花朵。我重温赏识教育,我告诉自己:家长和老师怎样对待孩子,决定论孩子的命运。周泓的不幸在于她的女儿聋哑,周泓的成功在于他不轻言放弃,细心的、懂得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克服一切困难的前进,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对于内向不自信的孩子,我们要耐心地关心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虽然孩子小,但他也是爱面子的,避开其他孩子与他单独谈话,首先让他觉得老师给他留了面子,接着用婉转的语言指出他的不足,希望他尽早改正,相信他会乐意地接受。如果他有了进步,老师应该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肯定他,相信这对他会是很大的激励。用爱与赏识贯穿自己的工作,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老师能赏识每一位学生。因为有了赏识,才会有尊重。用赏识的方式教育孩子,相信孩子会带给你不断的惊喜。
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个发挥优点和潜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力量,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才能找到自己应拥有的一席之地。他们才快乐,才会懂得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有了这样的感受,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他们就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笑着去克服自身的的弱点和缺点,勇敢地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这是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老师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教育好孩子,让我们从赏识他们开始吧!
教育孩子,没有爱不行;但只有爱也不行。只有爱,那是“老母鸡”都会的爱,是溺爱,是摧残,一定会很多的无奈。读过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你会懂得——爱孩子,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就是这样一部能够让你我懂得怎样去爱孩子、怎样科学的去爱孩子、怎样艺术的去爱孩子、怎样成功的去爱孩子的好书。
在这本书里,周弘以他丰富、感人的教育实践与深刻、简明的经验总结向我们系统阐述了 “赏识教育” 的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找感觉”、“尝甜头”、“树大拇指”、“拍肩膀”、“放大优点”等等,并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鞭辟入里的剖析了存在于我们日常家庭教育中的种种根深蒂固、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如抱怨、谩骂、责罚、殴打直至心灵施暴等等,深入浅出的阐释了“赏识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如“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反而逐渐少”,“不是所谓超常的孩子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而是所谓正常的孩子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赏识的奥秘是让孩子觉醒”等等,等等,给人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如沐春风、耳目一新之感。
教育要成功必须首先找准起点。孩子在学走路、学说话时,因为家长都承认是零起点,所以心态是那么的*和,耐心是那么的充足,方法是那么的科学,孩子少有所成即满足,即肯定,即鼓励,即赞扬,而孩子也在家长的“满足、肯定、鼓励、赞扬”中学会起步奔走、开口言说。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家长的功利心、虚荣心也随之渐长,于是就随意的给孩子划定起跑线,无限的拔高孩子努力的目标,盲目的与别人进行攀比,专横的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孩子达不到要求就怨恨之、处罚之、谩骂之甚至责打之。孩子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长期受到强化的不是成功的喜悦,不是进步的快乐,不是恒久的自信,不是饱满的激情,而是失败,是打击,是挫折,是沮丧,那孩子怎么会成功呢?一句话,孩子的失败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其实是家长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的失败。而周弘的成功即在于,他能够从我们身边这司空见惯的小事情中体悟、思考出其中蕴藏着的教育的大规律,从而创造了一个家庭教育的非凡奇迹。“赏识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会爱孩子”,它倡导的是沟通,是激励,是促进,是开掘,是培植,是*等,是宽容,是民主,是求实,是科学,是艺术。我们应该学会,学会像周弘一样去发现、去寻找生命的美丽与不*凡,真诚的呵护,精心的浇灌,静静的等待,让生命自己开花、结果,使生命自己成长、成材。周弘的成功告诉我们,给孩子一点阳光,孩子一定会还我们一片明媚的灿烂。
一套理论就是一套思维方式,就是一整套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立场、视角和方法。我总认为,“赏识教育” 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它颠覆了我们国人千百年来在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开启了一条实施教育特别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新途径。因此,不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从方法论角度讲,《赏识你的孩子》都能给予我们很多、很深的启示。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开展家庭教育甚至是开展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中都应该身体力行这样一项基本准则,那就是——一定要“看得起”孩子。要尊重孩子,要悦纳孩子,要给孩子鼓劲加油呐喊,要让孩子始终高扬着自信的风帆,在生活的风浪中,在成长的历程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奔向成功。《赏识你的孩子》能够使我们学会怎样观察孩子,怎样分析孩子,怎样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怎样做一个成功的家长,怎样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是爱,使周弘创造了奇迹。是《赏识你的孩子》,使我们做家长的甚至是做老师的都懂得了——爱,更要会爱!
假期选一本好书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首先应该归功于学校给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让年轻的我们成长!
周泓老师写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这本书。周婷婷——*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我被这个孩子能以坚强的意志获取幸福人生而感到高兴,为伟大的父爱而感动,更为周泓老师用实践有力诠释赏识教育的魅力而折服。婷婷是不幸的,三岁就成了一个聋哑女孩,但她又是幸运的,伟大的父爱促使父亲走出了一条发挥女儿视觉优势,及早学习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系统做支撑,带动口头语言系统形成的新路子。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父亲又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的父亲,成长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命运、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
作为老师,从我进入我们这所学校开始,最常听到李校长说的一句话:“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在学校,我们崇尚根雕艺术,就是首先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长处。所以,赏识孩子很重要。
马克﹒吐温说过:“别人说我一句好话,我会乐上两个月。”赞美对于成功人士能够有如此神效的"作用,更何况我们普通百姓了。尤其是那些急需阳光哺育的小树——孩子,他们更渴望着*的赞美、欣赏和关爱。
家长和老师怎样对待孩子,决定着孩子的命运。周弘的不幸在于他的女儿聋哑。周弘的成功在于他不轻言放弃,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克服一切困难地前进,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他把这个方法推广到教育其他孩子,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普通的凡人而非圣人。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个发挥优点和潜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力量,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才能找到自己应拥有的一席之地,他们才快乐,才会懂得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他们就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笑着去克服自身的的弱点和缺点,勇敢地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中学做调查,他让学生每人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谁也说不出来。这位心理学家以为孩子是不好意思说,再三启发动员,孩子们还是说不出。当然孩子不可能没有优点。心理学家换了一种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他人的优点,果然就说出了不少条,问被说的同学,大体上也能得到认可。为什么他们自己说不出呢?这位心理学家找同学个别谈话,他们说,*常听见父母说的话净是:“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某某的孩子那一点多好!”“我小的时候比你强多了!”还有一些更难听的话。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听到过父母说孩子有什么优点。在一片责怪、不满之声中,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想不到自己还有什么优点了。
人各有长短,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短处,也必然有某些方面的长处。要把所有的长处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是不切实际的,做不到的。即使是长处那一点,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也总有可能有人更胜一筹。永远绝对的世界冠军、世界纪录也是不存在的。可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别的人怎么办?他们也想“出人头地”,结果还是同别人差不多。在*的传说中,龙生九子,九子也各有不同的形象和能力。有的能呼风,有的能唤雨,有的力大无比,有的食量惊人。如果对这九个龙子各以他们不具备的本领要求他们,责怪他们,而不发挥它们的特长,这九个龙子也都不能成材,何况我们的家长们多数自己也还不是“龙”。
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的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结果是得不偿失。
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的。
再次读着周弘老师所著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我被周老师那种赏识孩子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而在真正的生活中,面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或者不足,听到不仅有抱怨的声音,看到的不仅是失望的情绪,甚至还有的是拳脚相加。不能说我们不爱孩子,也不能说我没有赏识的想法,只是我们在*时的做法中,多一些冲动,少了一些理智,在面对孩子不尽人意的地方缺少方法和情感。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功课而烦恼,原因是孩子的成绩考了第40名,而他们班只有40个学生,无奈之下,这位母亲只好向林清玄先生请教。林清玄对她说:“如果我是你,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起,你的孩子就再也不会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41名。这就像爬山一样,以山谷为起点,惟一的出路就是向上爬。只要你鼓励他,和他一起走,他就一定能走出来。”在*时的教育中我们缺少就是和孩子一起走的感受,没有真切的去想想孩子的感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如果都像周老师和林清玄先生一样,给孩子一个最低的起点,当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挫折、不易和失败的时候,哪怕是最差的结果。我们大人应该有一个什么的心理准备?应该怎样去面?是抱怨、苦恼、伤心、还是不停地去责怪孩子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我爱孩子,只是我们的爱中加一些变质的味道,我们真的爱,却把爱变成了伤害。周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用宽容的眼光,赏识的态度,给了孩子用不完的力量和勇气。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说句实话,每一个都需要别人的那种鼓励和肯定,不但是孩子,我们大人也是如此。所以不论为人师还是为人母,当孩子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那我们就以最低处为起点,不要让他们在“山谷”中一蹶不振,迷失方向。而是相信他们,相信他们心中都有那种积极向上的愿望,给予扶持和鼓励,一起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一起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正如文中一句话所说:“哪怕天底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他的女儿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
赏识教育也许并不是周老师发明的,而他却把它做到了极致。我们也许没有他们做得好,至少我们也应该努力。
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使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段使我感触颇深: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作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
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象你这个年龄,这么难得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
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乱作一团。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
对数学部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孩子是使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我们何不拿起他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在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经常忍不住说:你的课怎么上得?这么简单还不会吗?说说为什么?说得孩子少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
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语气,效果会大大不同。比如我们班的于欣同学,计算做的较差,当她的错题较多时我不是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使她增强了自信心;错题在逐渐减少。自己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率,经常在完成了作业后主动做计算练习找我看。计算的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
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当然,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
假期选一本好书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首先应该归功于学校给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让年轻的我们成长!
周泓老师写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这本书。周婷婷——*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我被这个孩子能以坚强的意志获取幸福人生而感到高兴,为伟大的父爱而感动,更为周泓老师用实践有力诠释赏识教育的魅力而折服。婷婷是不幸的,三岁就成了一个聋哑女孩,但她又是幸运的,伟大的父爱促使父亲走出了一条发挥女儿视觉优势,及早学习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系统做支撑,带动口头语言系统形成的新路子。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父亲又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的父亲,成长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命运、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
作为老师,从我进入我们这所学校开始,最常听到李校长说的一句话:“辣椒没有冬瓜大,冬瓜没有辣椒红。”在学校,我们崇尚根雕艺术,就是首先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长处。所以,赏识孩子很重要。
马克﹒吐温说过:“别人说我一句好话,我会乐上两个月。”赞美对于成功人士能够有如此神效的作用,更何况我们普通百姓了。尤其是那些急需阳光哺育的小树——孩子,他们更渴望着*的赞美、欣赏和关爱。
家长和老师怎样对待孩子,决定着孩子的命运。周弘的不幸在于他的女儿聋哑。周弘的成功在于他不轻言放弃,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克服一切困难地前进,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他把这个方法推广到教育其他孩子,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普通的凡人而非圣人。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赏识,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个发挥优点和潜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力量,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才能找到自己应拥有的一席之地,他们才快乐,才会懂得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他们就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笑着去克服自身的的弱点和缺点,勇敢地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中学做调查,他让学生每人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谁也说不出来。这位心理学家以为孩子是不好意思说,再三启发动员,孩子们还是说不出。当然孩子不可能没有优点。心理学家换了一种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他人的优点,果然就说出了不少条,问被说的同学,大体上也能得到认可。为什么他们自己说不出呢?这位心理学家找同学个别谈话,他们说,*常听见父母说的话净是:“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某某的孩子那一点多好!”“我小的时候比你强多了!”还有一些更难听的话。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听到过父母说孩子有什么优点。在一片责怪、不满之声中,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想不到自己还有什么优点了。
人各有长短,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可能有某些方面的短处,也必然有某些方面的长处。要把所有的长处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是不切实际的,做不到的。即使是长处那一点,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也总有可能有人更胜一筹。永远绝对的世界冠军、世界纪录也是不存在的。可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别的人怎么办?他们也想“出人头地”,结果还是同别人差不多。在*的传说中,龙生九子,九子也各有不同的形象和能力。有的能呼风,有的能唤雨,有的力大无比,有的食量惊人。如果对这九个龙子各以他们不具备的本领要求他们,责怪他们,而不发挥它们的特长,这九个龙子也都不能成材,何况我们的家长们多数自己也还不是“龙”。
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的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结果是得不偿失。
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不可辱”。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的。
我以前总以为“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多说逐渐少”。“缺点不说不得了”的原因是因为要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所以要天天讲,时时讲,而“优点多说逐渐少”,是担心表扬多了,学生会翘尾巴,产生骄傲情绪,优点便变成了缺点。
因此,我以前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常把学生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而学生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批评。
“赏识你的孩子”一语惊醒梦中人,反省一下自己,是啊,怎么孩子在我眼里,全是缺点一点优点都没有?自己也是文化人,光说要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怎么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呢?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
因此,当我一再指责孩子内向、孤僻,什么都不如人家时,孩子就有一种心理暗示,真的认为自己内向、孤僻,没有一点自信。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
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
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
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
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
爱是一把双刃剑。摧残的爱带给*和孩子的都是无尽的痛苦,赏识的爱却会让*和孩子在欢乐*同成长进步。赏识你的学生吧,只有这种理性的爱才会让学生在美丽的"人生世界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 (菁选5篇)
最近一直在读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读完之后,感触良多。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赏识可以创造出这么大的奇迹,因为赏识他的女儿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来说,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赏识教育用在普普通通的学生身上也能否创造出教育的奇迹呢?
一直以来,由于怀着"严师出高徒"的思想,好像对我班的孩子夸奖得并不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们不如其他班,你们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不爱班集体,不爱别人。最终他们真的好像就是我说的那样了。他们越表现不好,我越说他们,他们就越来越不好。其实,我内心并不觉得他们不优秀,只是习惯了高要求,习惯了批评。我的教育方式出问题了。怎么改进了呢?周弘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越变越好。我就从赏识入手吧,先把孩子们的优点找出来,无限放大优点。有一次,我外出教研,中午回到学校,准备去食堂吃饭。刚走进门口,就有一孩子跑来跟我说王老师,吴明宇已经帮你打了饭,放在你办公桌上。我感到很惊奇,以前也有过外出,但孩子们从来没想过我会不会还没吃饭,能不用说给我打一份饭了。吃饭时又了解到原来只有我们班的吴明宇才为我打了饭,其他外出的老师的班上的学生都没为他们打饭。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午管时,我走进教室,大肆表扬了吴明宇,说他表现得非常好,懂得关心老师了,还把只有他一人为我打饭说出来。他好像从没接受过这样的表扬,反倒不好意思了,从此以后,只要我外出,回来时办公桌上总有我的饭。我知道我说他关心我,他就真的关心我了。
原来真的是优点越说就越大。那一次,正在上语文课,银贵*突然肚子痛,我就叫他去办公室打电话给家长接他去看病。谁知,他刚走进办公室就吐了。当时,我正在上课,跑去办公室找他时,看见地上一堆呕吐物,我感到又脏又臭,眼泪都要流出来,我也有想吐的感觉。于是,我迅速离开了办公室,我就叫了句:"沈可,你去打扫一下?"他二话没说,就去打扫了,最后当他回到教师时,我表扬了他。我告诉学生把掌声送给他。因为他做了我们都不愿做的事情。并把他一年级就帮同学扫过呕吐物,并随时帮助同学的事说出来,让大家都看看他的优点。这个*时在班上成绩不太好,又调皮的男孩子,好像一下子就找到了自信,眼睛都亮了起来。从此,他帮同学更积极了。
无限放大孩子的优点,确实是我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晨诵课《菊花》时,有孩子主动搬来了菊花,我嗓子疼时,有人给我送来了嗓子药,布置教室时,很多人送来了墙贴,给同学过生日时,有人送来了蛋糕······这些都是我想都不敢想的,现在他们都做到了。
原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你期待他们是怎样的,他们就会是什么样。找到他们的优点,并把优点放大,表扬,表扬,再表扬,结果就会越来越好。
教育孩子,没有爱不行;但只有爱也不行。只有爱,那是"老母鸡"都会的爱,是溺爱,是摧残,一定会很多的无奈。读过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你会懂得——爱孩子,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就是这样一部能够让你我懂得怎样去爱孩子、怎样科学的去爱孩子、怎样艺术的去爱孩子、怎样成功的去爱孩子的好书。
在这本书里,周弘以他丰富、感人的教育实践与深刻、简明的经验总结向我们系统阐述了 "赏识教育" 的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找感觉"、"尝甜头"、"树大拇指"、"拍肩膀"、"放大优点"等等,并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鞭辟入里的剖析了存在于我们日常家庭教育中的种种根深蒂固、习以为常、屡见不鲜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如抱怨、谩骂、责罚、殴打直至心灵施暴等等,深入浅出的阐释了"赏识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如"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反而逐渐少","不是所谓超常的孩子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而是所谓正常的孩子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赏识的奥秘是让孩子觉醒"等等,等等,给人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如沐春风、耳目一新之感。
教育要成功必须首先找准起点。孩子在学走路、学说话时,因为家长都承认是零起点,所以心态是那么的*和,耐心是那么的充足,方法是那么的科学,孩子少有所成即满足,即肯定,即鼓励,即赞扬,而孩子也在家长的"满足、肯定、鼓励、赞扬"中学会起步奔走、开口言说。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家长的功利心、虚荣心也随之渐长,于是就随意的给孩子划定起跑线,无限的拔高孩子努力的目标,盲目的与别人进行攀比,专横的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孩子达不到要求就怨恨之、处罚之、谩骂之甚至责打之。孩子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长期受到强化的不是成功的喜悦,不是进步的快乐,不是恒久的自信,不是饱满的激情,而是失败,是打击,是挫折,是沮丧,那孩子怎么会成功呢?一句话,孩子的失败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其实是家长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的失败。而周弘的成功即在于,他能够从我们身边这司空见惯的小事情中体悟、思考出其中蕴藏着的教育的大规律,从而创造了一个家庭教育的非凡奇迹。"赏识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会爱孩子",它倡导的是沟通,是激励,是促进,是开掘,是培植,是*等,是宽容,是民主,是求实,是科学,是艺术。我们应该学会,学会像周弘一样去发现、去寻找生命的美丽与不*凡,真诚的呵护,精心的浇灌,静静的等待,让生命自己开花、结果,使生命自己成长、成材。周弘的成功告诉我们,给孩子一点阳光,孩子一定会还我们一片明媚的灿烂。
一套理论就是一套思维方式,就是一整套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立场、视角和方法。我总认为,"赏识教育" 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它颠覆了我们国人千百年来在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思维方式,开启了一条实施教育特别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新途径。因此,不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从方法论角度讲,《赏识你的孩子》都能给予我们很多、很深的启示。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开展家庭教育甚至是开展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中都应该身体力行这样一项基本准则,那就是——一定要"看得起"孩子。要尊重孩子,要悦纳孩子,要给孩子鼓劲加油呐喊,要让孩子始终高扬着自信的风帆,在生活的风浪中,在成长的历程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奔向成功。《赏识你的孩子》能够使我们学会怎样观察孩子,怎样分析孩子,怎样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怎样做一个成功的家长,怎样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是爱,使周弘创造了奇迹。是《赏识你的孩子》,使我们做家长的甚至是做老师的都懂得了——爱,更要会爱!
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道尽了天下父母的辛酸与无奈。可是,父母所给予的就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吗?请看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的这段话: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尽管在他们双亲无限爱心的催残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
在这段话中,作者用了"摧残"两个发人深省的字。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怎么会是摧残呢?是否有些夸大其词?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回想我们的所见所闻,有多少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在摧残着孩子:因为爱孩子,所以强迫孩子学弹琴,学跳舞,结果却导致了孩子宁愿用菜刀剁下自己的手指头也不肯再碰钢琴的悲剧;因为爱孩子,所以肆无忌惮地用辱骂、拳头的方式逼迫孩子朝自己预定的轨迹发展,结果导致了小学生夏辉被父亲捆绑、悬吊至死的悲剧;因为爱孩子,所以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随心所欲地安排,无所顾忌地喝斥、压制、强迫,导致了浙江中学生徐力重锤打死亲身母亲的悲剧……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还认为这是爱,而不是摧残吗?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对于这一问题,周宏,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用十几年的亲身实践做了很好的诠释,《赏识你的孩子》一书就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位父亲教育聋人女儿的辛酸而感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既新鲜又古老、既神奇又普通的教育思想,一种洋溢着生命意志与生命力的教育观念——赏识教育。
什么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这种爱,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值得*推崇和实行的爱。
赏识,一个普通的词语,却将一个原本应该上聋哑学校的聋童牵引到了正常的有生世界,改变了她原本孤寂、凄凉的命运,为一批聋童找回了自信与快乐,也为成千上万的健全儿童寻找到了五彩缤纷的光明大道。赏识,它到底有怎样神奇的力量?
周弘用他的亲身经历这样告诉我们: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
饱含赏识的爱是孩子心灵之花最需要的沃肥。它让孩子不再痛苦,不再恐惧,不再窒息。相反,它使孩子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在爱的海洋里自由呼吸,快乐成长,并且回报*意想不到的惊喜。
饱含赏识的爱是开在*心中的一朵美丽的花。它让*不再独断专行,不再自以为是,不再盛气凌人,不再冷酷残暴。相反,它促使*去倾听,去尊重,去理解。它促使*为了孩子去努力,去争取,去改变,即使困难重重,即使筋疲力尽,即使毫无希望,也绝不轻言放弃!
爱是一把双刃剑。摧残的爱带给*和孩子的都是无尽的痛苦,赏识的爱却会让*和孩子在欢乐*同成长进步。赏识你的孩子吧,只有这种理性的爱才会让孩子在美丽的人生世界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有梦才有理想,有梦才有追求,有梦才有希望。在人生的路途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有梦的出发点。怎样把学生引领到这个梦起飞的地方?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让我不得不思考。
“领悟人生的智慧,消除教子的烦恼,走进孩子的心灵,体现成长的欢乐”是周弘老师《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的核心,也是一个好老师的参照。
现在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极度溺爱下都养成了自私自利、蛮横娇惯的心理。哪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呢?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潮下,“打骂”成了许多家长每天的必修课,这导致了许多孩子怨恨*。
就加大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难度。我想,作为学生犯错被老师适当批评也是件正常的事情。可现在的孩子偏不,教师还不能用任何言语批评学生了。
教师也是*,学生在你批评时会流露出一种怨恨的眼神,这时,作为教师为的我就犹豫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管学生,不行,那可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忠;管,也难,有些家长会跟你纠缠不清。此时,我该怎么做呢?我想换个角度或许就会海阔天空了。“赏识你的学生吧!”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像“白纸上的黑点和黑纸上的白点一样,你要永远关注白色的地方——学生的优点、闪光点”。把百分之百的精力转移到白点上,那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你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微乎其微,只要你看到。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这闪光点就会无限扩大最终成就大业。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管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
只有在教师的真心赏识下,孩子们才会喜欢你,才会愿意把他们自己的心理话与老师分享;才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展示给老师看。那老师在欣赏孩子美的同时,会不期然的发现所有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有灵性。
赏识固然重要,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不能滞后。家庭是孩子的另一面镜子,只有在两面全是阳光的镜子下,才能照亮学生的心灵。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教师因学生而精彩。学校能把学生带入梦境般的天堂中,而教师就是引导学生畅游天堂的智者。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爱学生,也是爱自己。愿我和孩子们能编织出美好的梦想飞向多姿多彩的未来!
《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我看了《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被周弘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被他的父爱所震撼,被他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他可以说是*教育的新希望。对我们教育者也敲响了警钟!这真的是一本为人师为人母不得不读的好书。在这本书中,周弘老师不但向我们叙述了自己——一位*的“大岛茂”式的父亲教育聋哑女儿的辛酸路程,重要地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既新鲜又古老、既神奇又普通的教育思想,一种洋溢着生命意志与生命力的教育观念——赏识教育。正如哲人詹姆士说过的:“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的具体表现。看完了《赏识你的孩子》,深觉教育的重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若是有心栽培,即使是有障碍或*凡的孩子,也是能够成龙成凤的。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从中我体会出作者周弘老师对教育的坚持与父爱的伟大。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更要学会赏识: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宽容。我们也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自己的孩子。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真诚善待赏识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赏识的阳光、土壤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批改作业时,我们也不防直露的赞美和夸奖孩子们,这可以使许多孩子激动不已,特别是一些很长时间没有受到过表扬的所谓“差生”更是欣喜若狂。没有人知道这一份简单的评语或者是一句不经意的话,给他们小小的心灵带来的震撼有多大,只是看见他们在放学后,下课后迫不急待地、翻开本子看老师给于的评语!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赏识教育明显的树立得孩子们得自信心,但是面对赏识教育,我们也不能走入误区,也不应把赏识的目标定位狭隘的成功,诸如考100分、得第一名、上名牌大学等。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成功是全面的成功,即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充满自信,有爱心,心智发展健康的人。一味的追求分数,我个人认为是不恰当的,特别是在小学,孩子们一天背负着沉重的书包,哪里有时间去体验童年的快乐?科学的成材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而是要给孩子一个更美好、充实和难忘的童年。一份赏识,一份真爱,让我们都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学生吧,用“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甘露,用教师爱的心雨浇灌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写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0篇
世界上有一种永恒的爱,叫母爱。世界上有一个永远爱你的人,叫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爱自己的母亲,她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长大*,愿意用尽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孩子你慢慢来》的作者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文章字里行间体现了龙应台作为母亲内心最柔软、最细腻的的款款深情。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葛哥与底笛》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认为妈妈更爱弟弟,所以他玩“失踪”变得很麻烦,剪弟弟的衣服……可是,妈妈每次都用温暖的怀抱和爱解决了问题,同时也让兄弟俩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哥哥有时欺负弟弟,妈妈要打哥哥,弟弟飞飞却把整个覆在安安身上,为哥哥求情。两人相依为命的抱成一团,再抬头时,妈妈已经不见了。我仿佛看见龙应台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是的,孩子慢慢来,慢慢来,她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我也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把自己看似普通而又深沉的爱,注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子和细节中,给了我无数的温暖和启迪。妈妈是一位中学教师,但她从不强求我读书。每当夜幕降临,我和妈妈都会坐在床头,面前摆上几本儿童读物。此时,温暖的灯光抚摸着我和妈妈的脸庞,妈妈温柔的读书声回荡在耳畔,“今天的故事叫‘老鼠开会’”,很久很久以前……”每一个字读来都是那么慢慢的,柔柔的,像音乐一般舒缓人心。而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打断妈妈,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妈妈则会耐心地通过比喻或游戏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理解故事的内涵。从一个个短小、有趣的故事到富含深意的寓言再到优美的散文,妈妈都一直在我的身旁陪伴着和支持着我。渐渐地,我越来越爱读书了,阅读在我的心里已然成为了一种受益终生的习惯。
母亲,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们,我向你们致敬。你陪着自己的儿女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隐约间你的青丝已斑白;你送了儿女一程又一程,恍惚中你的双颊已布满沧桑。
世上有一种永恒的爱叫母爱。
凡是做母亲的,都应该读一读龙应台的书,那是作者作为一个母亲的真实心声,真实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境,热切地传达出她对生命起步最质朴的爱,她不是传统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也许正是这样的语言,更显得真实,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对于做妈妈的我来说,文中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的动机。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她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让她理性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根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如果不是因为小P孩的缘故,相信我是不会去捧着这样一本超薄的,既与名著沾不上边,又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感受的书本品读的。
封面:绿色的草坪。文章特点:一篇篇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作者:龙应台。小
P孩说,他是被第一篇小孩扎蝴蝶结,怎么也扎不好的文章感动的,那个时候,一幅画面,一个孩子,旁白:孩子,你慢慢来。对龙应台而言,孩子成长的太快,她还来不及享受细细品味、慢慢回味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就已长大*不愿再躲在妈妈双臂环绕而成的温暖的港湾。文的最后,附上了她儿子的话:妈妈您总是说让我们慢慢来,现在我们希望您能快快放手。因为书不在身边,读完之后还看了其他好几本书,所以关于细节我是模糊的。
只是,“孩子,你慢慢来VS妈妈,你快快放手”——这是每一对母亲与子女之间都存在的矛盾吧。我们从母体的子宫出来,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眨眼间,我们能在地上摇摇晃晃的走,能用不是很清晰的口齿表达我们的需求然后,我们和身边的同龄孩子一起背上装满玩具的花花绿绿的书包,进入了幼儿的天堂书包里的玩具被一本本厚厚的课本取代,我们已经开始为了成绩进行攀比初中,高中——渴望脱离,内心叛逆的我们或多或少开始经历寄宿的生活大学,离开家,长久的离开,或是半年一见,或是一年一见。可是在母亲的眼中,我们始终还是那个乖巧的丫头,可爱的小子,很温顺,需要妈妈温柔的臂弯。她们总是忽视了我们已经长大*,需要她们快快的放手,承认我们是个“*”的存在,眼里的我们还停留在离开家之前,凡事都需要为我们操心的那个小人。
“孩子,你慢慢来”——作为一个母亲,充满了爱意的口吻,无可厚非。“妈妈,你快快放手”——作为一个孩子,自我随着岁月增长逐渐滋长,发自内心的呼喊。这之间的V.S.,怎么会有胜败?更何来的对错?
在暑假期里,母亲送了我一本书,叫做《孩子你慢慢来》,并且,母亲和我一起读完了这本书。
世界上有一种永恒的爱,叫母爱;世界上有一个永远爱你的人,叫做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爱自己的母亲,她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长大*,愿意用尽一生的心血来陪伴你我。《孩子你慢慢来》的作者龙应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华安比华飞大四岁,他们互相笑称对方“葛格”和“底笛”,这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不可切割的手足情谊,从一开始的华安的“敌对”,到后来两兄弟中的打打闹闹,之中有一条无形但圣洁的纽带拴住了他们之间的血缘。有时不经意的打闹,完全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气息。
他们的母亲—龙应台。龙应台在这本书里扮起严母、慈母的形象。她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对德国的教育方式大惊小怪,在一方面比较严格,在另一方面又是明亮又温暖。我真的希望天下的母亲都能像她一样,牵着孩子慢慢来,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虽然华安和华飞一开始并不友好,但随着时光飞泻却像蜜糖一样甜蜜、粘粘的。我和弟弟也是如此哦!
还有,我羡慕安安有一位通情达理、理解我们的好妈妈。在《续》中,龙应台写下这么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的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慢慢来”这三个字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我和母亲一起分享完这本书的内容后,两个人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现在能理解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而母亲读完这本书也得到了很多启示,现在母亲会给与我更多的尊重和自由,当然我犯了错误的时候还是会很严厉的。现在我和母亲的关系,与其说是母女,倒不如说更像是朋友。
我非常喜欢龙应台的这本书,我希望大家也看一看,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我觉得这本书挺适合我来读的,我家孩子刚两岁,我觉得他太调皮了,在学校,我觉得学生们又太笨了,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于是假期里,我决定不管再忙也要把这本书读完,就当是教育孩子的参考。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孩子,你慢慢来》所包藏的母爱,除了一个母亲能用心感受到,还有任何一个爱妈妈的孩子都能挖掘。我觉得不管是从妈妈的角度还是一个教师,这本书都值得我们去阅读。
朱光潜先生在他《谈美》一书的序言中提到: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写着:“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可见,生活中,我们需具备一定的审美眼光与心境。有情趣的慢慢欣赏,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美。
龙应台说,“我在写《野火集》时,也在写另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这两本书,一本像刀剑,一本像温柔的羽毛,可是它们的核心东西是,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深切的爱,还是一样的东西。”见识过龙应台在《野火集》中的尖利敏捷的文风后,实在很难想象,《孩子,你慢慢来》中的这些文字竟出自她之手。此书中,龙应台以她细腻、温婉的笔触,道出了一位母亲在孩子成长的日常琐碎中,“蹲下身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欣赏孩子为生活带来的每一份细微的感动与美好,在内心的深处对孩子柔声呼唤“你慢慢来,慢慢来”。或许,正是这份懂得“慢慢欣赏”的情怀,打动了无数读者。作者并未使用第一人称“我”,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将“我”称之为“妈妈”,用第三人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深情中带着严肃,严肃中带着感动,亦不乏幽默。
在书的第4页,作者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这一幕,是可以让无数人动容,让无数人为之热泪盈眶的。一个多么朴素的情节,却如此充满温情与母性。如果领略过她《野火集》的万丈豪情,你会讶异于作者的这份难得可贵的细腻。
正如龙应台书中传递出来的信息一样。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世俗所谓的意义的所累,没有社会所谓利益的我执,它干净、透明,也任性,拒绝*逻辑清晰的推理和分析。亲情之下,拒绝价值判断,这是人性的常态。鲁迅先生多次说,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是教育的规律。然而,凌厉的现实摆在面前,面对残酷的竞争,为了孩子的明天,做父母的我们,不得不干涉孩子的自由,不得不剥夺孩子的快乐,咬着牙把孩子送进可以给孩子竞争增加砝码的特长班和补习班,而且,所有的做法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爱。我们要让孩子成才,否则,孩子以后步履维艰。这是竞争对成长的干涉,是社会对伦理的伤害。而我们,在爱的名义下,扮演的不过是同谋或者帮凶。
这位忙碌的母亲在本书中主要展示了她第一个儿子华安的很多成长细节。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放学”这个章节。为了搞清楚大儿子安安为何将一段只需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走了一小时零十分钟,龙应台决定找机会亲眼去看看。在一个午后,她悄悄地跟着儿子。“经过一截矮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经过一个庭院深深的大铁门……三个小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他们趴在地上,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有什么东西……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一块工地。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塑料……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在这些细致入微的文字描述中,可见一位有耐心的、懂得欣赏孩童世界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所作出的牺牲与付出。相比这个快节奏时代,期望孩子快速成为天才的家长,她愿意耐心地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亲眼见证孩子成长的时时刻刻,从容而不着急,慢慢等待。
一个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作家,将孩子带给自己对于生命、对于教育的思考,用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让更多的人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龙应台并未像一般人那样,狭义地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把孩子看作与自己一样的、来这个世界上走一趟的人,只是来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她在书中这样对孩子说道:“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妈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震撼人心!她把母子间的关系看作是*等的、互助的。她将孩子看作是天真的、单纯的。没有被污染的心灵,使得儿童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纯净。这生命的最初体,多么惹人爱怜与呵护。作者愿意等待,长长的人生路,放缓脚步,陪孩子慢慢地走。
龙应台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这段话颇引人深思。因为做了母亲,作者似乎失去了年轻时的“野心”,任孩子把自己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痛苦并幸福着。这是一个有责任心、对生命有深入思考的母亲的选择。
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让我思考更多的是:作者这份对于儿童世界的理解、对于孩童的宽容与等待,不是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吗?这个社会带着快速前进的步伐,每个人都身不由已地被带动着行色匆匆。成长是一个过程,并非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在我们不厌其烦地让学生懂得规矩、懂得秩序的苦口婆心与语重心长中,孩子们是否真的明白了、懂得了、去做了?我们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切地为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需要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我们要的是分数,要的是答案,忽视了过程。
教育不应该是赛跑,人生更不可能是。我们不需要强求自己的学生非得优秀,非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对学生,如若能多一点耐心、多一份期待、多一些宽容,从心底里说一句“没关系,慢慢来”,我相信,教育的收效会大为不同。就如在*广西支教10年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接受央视记者柴静采访时所说:“儿童,最需要的是陪伴。陪伴可以给予他们永恒的精神力量,秩序没有这种力量。”
笔到此处,不由得肃然起敬。我深切地感到,这本细细逐读了三遍的书,它承载了作者龙应台多么深厚的育人思想。
书中浓浓的爱意,仿佛冬日里的一抹暖阳,就那样静悄悄地照进了心房,世界瞬间变得静谧、美好。
教育,它有时是慢的艺术。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耐心等一等,等一等我们的孩子,等一等我们的学生!等一等,灵魂就能跟上来!
记得在大学校园里,读了龙应台女士的《目送》,是由同窗好友王娜推荐的,自此喜欢上了她真实细腻感人深邃的文笔。后来读了她的《野火集》,深深为她犀利深刻的认知,以及敢于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发出呐喊之声的勇气所折服。至今仍记得其中的一篇文章:《*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为什么合法权益被侵犯你不生气?为什么看到黑暗不公你不生气?每当自己愤怒到绝望的地步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时间久了就好了,慢慢适应了就好了。就好了吗?龙应台在1984年就质问的问题为何今日依然存在?不去正视只会越来越遭。那*人,你为什么还是不生气?她的总结让我无以反驳:“因为*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忍呀!反正*人讲忍耐!畏缩地把门窗关上,耸耸肩、摇摇头!”……
去年又拜读了她的《亲爱的安德烈》,细腻柔软的文笔下将母与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缓缓道来。印象较深的是书后面给读者的回信,一位读者来信讲述自己带孩子的劳累辛酸,认为孩子刚出生那两年真是人生中最艰辛晦暗的阶段。龙应台的回答给彼时刚有孩子的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她坦言自己也经历过那样的两年,让我知道原来天底下的母亲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是一段每个母亲必须走的路,我必须快快强大起来,独自去承受。
近日,读书会里的一位友人慷慨相赠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拿到书后一篇一篇慢慢品读,可谓爱不释手。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照顾陪伴两个儿子从出生到进入小学阶段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故事读起来都非常感人、温馨,甚至仿佛身临其境,因为我的女儿也刚十六个月大,正在书中描述的那个阶段里。我被书中浓浓的母爱所感化,也为书中母亲教育儿子的智慧所惊叹。反观我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呢?
一边读书,一边不停地反思自己。我有多久没有好好陪着我的小宝贝了?休假的这几天,才惊讶地发现我的小宝贝走路已经很厉害了,不再轻易摔倒,开心的时候还会小跑几步。龙应台写道,自己无论任何时间地点都着迷似的亲吻着孩子,吻他的头发、脸颊、小手、小屁屁、小脚丫……我又何尝不是呢?每个小宝贝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我的女儿就是我的小天使。她总是在玩儿、在笑,一旦睡着,全世界好像都安静了;一旦醒来,世界也跟着苏醒过来,四处都是找妈妈的声音,拉着妈妈的手玩玩具、吃东西、看书、去坐摇摇车……
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一般,可能跟父母总不在身边陪伴引导有关,她对好多字都发音不清,好多词只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字来表达意思。比如叫狗狗为“兜兜、旺旺”,鱼鱼是“维维”,皮球是“皮”,想喝水就一个劲儿地喊“水呀、水呀”,想吃任何东西就不停地叫“喂喂、喂喂”,看见水就说“洗呀、洗呀”,想写字只会说一个字“写、写、写”,想买东西也只说一个字“买、买、买”……不过她对和自己切身需求有关的很多词说得非常清晰:“抱抱、门门、走呀、穿鞋鞋、坐滴滴、不吃、不要……”
我的女儿不知不觉已经这么大了,长出七颗牙齿,体重20斤,会走路,会跑步,会在妈妈怀里撒娇,会翻开书看,会拿笔乱画,会自己把钱放进摇摇车里,会按好多玩具的开关,会跟着音乐跳舞,会唱“妈妈好”,会准确指出照片中的家人,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会啃玉米,会吐葡萄皮,会给妈妈喂东西……看到她的每一点点小进步我都好开心、好自豪,可是她也有好多成长中的缺点:独占欲太强,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哥哥姐姐手里的也必须抢过来,抢不到就哭,自己手里的任何东西却绝不与人分享……我该如何引导教育孩子呢?一道道课题摆在我的面前。
寓教于乐,说来容易做却难,从现在起就要不断去摸索、实践,让宝宝在轻松愉悦中成长,并获得智慧。龙应台每晚都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讲西游讲三国讲童话,这是个不错的育儿方式。我也喜欢西游记的故事、传奇的*神话故事,从现在起都要开始整理总结,慢慢讲给宝宝听。还有经典的唐诗宋词、儒家启蒙经典读物、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要一点点教给宝宝。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宝宝从小健康生活,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要身传言教,引导她拥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给宝宝写成长日记也是一个不错的记录方式。记得杨澜在一本书中写道,她送给儿子的十八岁礼物就是一本厚厚的成长日记。龙应台的这本书相信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成长礼物。我也在坚持给宝宝写成长日记,从小生命在肚子里开始一直断断续续记录到现在。岁月的忙碌让我写得越来越少,以后得勤快起来,把宝宝的点滴变化都详细记录下来,等她长大后陪她一起翻阅。这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反思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在一点点探索中成长为一个称职的母亲。
经朋友介绍,暑假里读了一本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后感觉受益匪浅,心里多了一份淡然,恬静。
对于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的我说,有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刚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感觉有些措手不及,一边悉心照顾小的孩子,一边还得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看完后发现作者处理得很好,她用那颗温暖的心让安安和飞飞都健康的成长,这是需要一种魅力和细腻的,有母性的博大与光辉。她展示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是身体走向成熟的记录,也是心灵渐渐丰满的日记。书中到处洋溢的是作为两个孩子母亲的爱,这种爱是需要我不断学习和不断练习的。它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更是爱的传播!
作者没有像一般人那样,狭义地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样的、来这个世界上看看的一个人,只是时间先后不一样而已。她写道:“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撼动了我!她把母子间的关系看作是*等的、互助的,甚至孩子可能比母亲懂得更多。孩子的淳朴,孩子的真实,孩子没有被污染的心灵,使得他们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纯净。在她的眼里,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走在岁月的路上,遗忘了许多美好的风景,忽略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是孩子以一颗纯真的心,用一双稚嫩的手,帮我们一一拾回。这样,我们在人生的暮年,才得以返回童真。
很多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都会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我会多点耐心,多给孩子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孩子你慢慢来。
最近再次通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发现读这类文字,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需要自己静下心来,泡一杯清茶,慢慢品味这样一份美好的感情,体味孩子温柔的成长,让我的心也变得更加柔软。
其实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本书的封面深深折服,一个大概四五岁的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走在金黄色的枫叶铺就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乍一看没觉得有什么深意,但是慢慢品味,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都不重要了,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作者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为世人著称,但她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底深处流露出来的潺潺溪流,眷眷深情。
《孩子你慢慢来》讲的是龙应台亲身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悟。文字里面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年女子,在自己的异国他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它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字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离奇,但是充满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温柔细腻。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的物种。
看到封面之初,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温馨,有鲜红的花朵、碧绿的草地还有金黄色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似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自己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的感慨。
作为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驱使之下,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排的满满当当,孩子累,家长更累。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不妨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爱孩子是作为父母的本能,但是我们是不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却是需要我们必修的人生哲学,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人格,也需要和**等,拥有选择的权利。在工作之余,抽出一些时间尝试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聊聊天,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
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也请慢慢来。我想面对孩子的成长,我缺乏的正是那种理性和尊重,有时缺乏耐心和思考,或许我在今后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路上,不会再对花开满地的田野熟视无睹,选择坐下来,因为“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
亲爱的元元,你是爸爸与妈妈的宝宝,能够作为你的父母,被你选中,是我们的荣幸。从那一天的晚上,你出现在了我的梦里,轻轻的一声:hi,我来了。我就开始惦记你的到来。
当你躺在妈妈身上,从产房里被推出来的时候,你睁着一只眼睛,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在心里对你说:hi,你来了。曾经,爸爸也觉得,不买房,不生娃,人生是多么的美好与快乐。三十年人生,爸爸和妈妈从学校里学习如何建设祖国,从社会大学堂学会如何为人处世,从爷爷奶奶阿公阿婆那里学习努力与奋斗,但是在你到来之前,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成为你的父母,你是我们的导师。
在期待你到来的之前,爸爸也在想,哎呀,怎么照顾你哦,要是不会帮你洗澡,不会帮你换尿不湿,不会冲奶,让你生病了,那可怎么办哦!但是,在爸爸抱起你的那一刻,以上种种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爸爸告诉自己,一定会把你照顾好,任何事情都可以学,照顾孩子也不例外。
于是,爸爸妈妈买了很多的书,可是任何书籍都比不上你给我们的实践来的有效。慢慢的,爸爸妈妈学会了如何给你洗澡,知道你嘟起小嘴就是要喝奶,小脚乱动肯能是尿不湿要换了……
不知不觉,你已经要五岁了,这五年来,爸爸妈妈和你一起成长了很多。你是爸爸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投影,你和爸爸一样能吃,和妈妈一样好看。你的小嘴里经常能冒出让我们惊讶的词汇。
当那天,我拿走你的玩具,你哭着说我不考虑你的感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是的哪,你首先是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我的孩子,爸爸没有权力去安排你的生活,爸爸应该要尊重你的选择,而不是按照大人的想法来横加干涉。
很多时候,爸爸妈妈可能是从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思维结构,知识体系来解读你的行为,而没有考虑到,你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你也会按照你接触到的事物来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
当爸爸妈妈在教育你的时候,可能过多的使用了爸爸妈妈能够理解的词汇,用爸爸妈妈的想法来替代你的想法。元元,你马上要五岁了,你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来了解这个世界,爸爸妈妈希望能一直陪伴着你,一直在你身边,当你孤独时陪你说话,当你做噩梦时给你抱抱,当你饿了的时候给你做饭……只是希望这样陪伴着你,因为爸爸妈妈爱你。
元元,你终究会长大,你会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留下你生活的轨迹。有那么一天,你会离开爸爸妈妈,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到那时,爸爸妈妈希望你能够知道,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当然,希望那一天来的不要太早,因为爱你的爸爸妈妈,可能永远都没有准备好。
元元,按你自己的节奏去长大,去感受,去了解,只要记得,爸爸妈妈爱你。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0篇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最多的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最近,我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同事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确实,很少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老师似乎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老师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教儿子学习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其实想想,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让自己个深呼吸*静一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近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习到深夜,一早起读书预习,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无须太多的道德、道理,只需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fsir)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事给孩子带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陪着不能算陪伴。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最多的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最近,我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 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 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整本书用了无数个例子讲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该掌握哪些技巧,里面大量的实例,细致地向我们讲解了家长面对教育孩子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学会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方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鼓励的。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回想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通常是批评、指责、说教、甚至辱骂、恐吓之类的。这些,只能使孩子离我们所期望的那个自信、乐观、充满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远。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说话就要讲究一些技巧,才不会发生一些对孩子不好的事情。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爱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通过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多,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 学会称赞的方法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在这本书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表扬孩子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我们的话应该像一块有魔法的帆布,这块布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是,能让他们给自己画一幅正面的画像。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
二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当麻烦发生时,我们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虽然这样的语言我的孩子目前来说还听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和孩子去沟通,一定能为塑造孩子优秀品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在努力学习中,因为,我想这样的语言技巧也适用于对待身边的人吧!
三、 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作为父母,我深有感触:当我发怒时,我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会感到内疚,我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四、 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我们必须要有礼貌。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公众场合对待孩子的有些不礼貌的做法要给予尊重,继而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 学会怎样才能不说谎
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有时会用说谎来自卫。有时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在真实中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对谎言的理智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它真实的意图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图或者指责说谎的孩子们,且我们则能从谎言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现实和希望的区别。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太顺从,太溺爱 ,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说怎么做大人就得怎么做,所以养成了孩子任性的坏脾气。如果父母都能向这本书里讲的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的沟通,讲究一些说话的技巧,会不会能改变一些这些不良的风气呢?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意志,父母可以适当的给些提醒和帮助,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请父母放手吧。
也许有人会问我做到了吗?其实我也是在学习,在进行当中,不会这么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会怒力的来改变和孩子的沟通,建立真正的沟通,做好朋友似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 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 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 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 ,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很多年没有以这种方式写一篇文章了,当儿子把作业拿到我面前要求我买这本书时,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儿子想要和我表达什么?是不是我和儿子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儿子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时对儿子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他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7月十号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等他休息带他去看电影的,他自己在医院看完牙齿在电影院等着我,我告诉他很快会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迟到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当儿子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他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他说,甚至是希望他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他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他的心情,尊重他,关爱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儿子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部书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诠释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读这本书时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责,作为一位母亲我真的很失败,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对上号,我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缺点,然后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评指正,声音不自然的会提高八度,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定性的语言,我自认为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却深深的伤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说的,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其实在*时的生活中我们应给与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吧,还要那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旁帮她。妈妈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做女儿的真的很感激。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妈妈大发雷霆事情还是得解决,还弄得妈妈生气女儿伤心。即使无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会把书中学到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中,我会努力的改变与孩子的沟通,希望我们相处的每一天里都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在孩子上高三的时候,做父母的都会一遍一遍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玩手机,要好好学习”“不要到处玩,多看点书”“不要老是买不必要的东西,买点对学习有用的东西”。那个时候感觉自己没有错误,但现在孩子上大学后,才发现那时候逼着孩子学习,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对孩子是不公*的。父母烦琐的嘱咐和学习的压力,让孩子慢慢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到底想的是什么。
有一天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举个例子:一天小女孩和家人去游玩,本来很高兴,结果天空不作美下了暴雨,回到家小女孩伤心的哭了,闹起了情绪,他的母亲就会说“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下次吧,哭什么哭,烦不烦。”然而换种方式“不哭了,这该死的暴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如果雨后还有时间我们再去,如果时间不够,下次我们游玩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随时出发好么?。”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做为父母有时对带有情绪,怒气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发火训斥回去,如果你用另一种方式呢?说一些理解她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她在一起,你理解她,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一个好的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当的话,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常会对孩子说“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你真笨。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怎么不懂事呢?走开,你烦死了,让我安静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举个例子来说:十岁的洋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害怕的不敢抬头,他的妈妈看了看他*静的说“没事,有没有受伤?我们需要扫把和撮箕,不要用手。”洋洋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洋洋害怕得低声说:“我,我不小心的,对不起,妈妈。”洋洋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只是抚摸了孩子,使孩子放轻松很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做到有错就改,有事情好商量的思想态度。而如果当时洋洋的妈妈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他的话,会让孩子有种“如果做错事会被妈妈训斥,下次再也不敢给妈妈讲了”长时间孩子会形成说谎、不相信父母,有什么事都不会找父母谈的思想,这样会使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错上加错。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在我今后的教育孩子中要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最近正在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此书共分了12个章节,从看第一个章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洁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每一章节都是围绕主题,用实际生活中常发生的小事去指导家长,教师,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导孩子。书中的家长,老师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给我很大帮助,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习。老师需要一种同情的语言,一种能留下爱意的语言,他们需要能够传达感受的话语,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能够诱发善意的表达,能够带来洞察力的回应能够显出尊重的回应。老师说话要亲切,要对孩子的心说话,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轻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托付。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啊!父母亲手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孩子把手给我,你们放心吧!”
说句实话,教师干的是一个良心活,孩子们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弱,从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来到学校这个集体大环境中,老师就应该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教育他,引领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都应当成为家长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师,当一名好老师一点都不难——有爱心、爱孩子,爱自己的事业,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做到!我们将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如果我们不对太阳倾注殷切的期望和爱心,那么太阳也将不会放射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
——教你如何赏识孩子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了周弘老师的《教你如何赏识孩子》,使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一段是: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老师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象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读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到,换了其他家长‘十道题只做对一道时’可能两记耳光早就过去了。错一道应用题还情有可原,错九道那就不可饶恕。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哭大人叫,什么也干不下去,更无从谈孩子会喜欢数学,成绩优异,对数学不反感就已经不错了。周弘老师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在教学中的做法,赏识孩子是使我们教育成功的有力武器。我们何不拿起他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呢?在自己的教学中,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我经常忍不住说:你怎么上课的?这么简单还不会做。说说为什么?说得孩子少了几分信心,多了几分厌学。如果我们改用赏识的方法和语气,效果就会大大不同。没有看这本书之前,对差生我总是粗暴的对待,缺少耐心和赏识之心,结果是差生越来越差,离自己越来越远;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做法,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差生,使差生增加了学习的信心。比如我们班的钟志豪同学,上课不太认真,学习较差,但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自己没有针对他的优点对他进行引导,而是一味地挖苦他,结果是他越来越差,对学习无所畏。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位学生不再是批评而是以鼓励为主,使他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我的数学课越来越感兴趣,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慢慢地上来了,几次测验都能在90分以上。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要让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之后,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阻力的强大动力。
当然,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闪光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姑息孩子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
相关热词搜索: